_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469960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三国鼎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_三国鼎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_三国鼎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_三国鼎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_三国鼎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三国鼎立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

2、立局面的形成。3. 教学用具 多媒体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二、探究新知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

3、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两个课本剧。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

4、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于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

5、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演示“官渡之战形势”)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二

6、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教师总结指出: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

7、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十一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学生回答:(略)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

8、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诸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分,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

9、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那么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学生发言:(略)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学生讨论:(略)(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

10、得出结论的方法。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实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至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你如何评价曹操?学生活动:(略)(通过对

11、曹操的评价,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课堂反馈一、夯实基础:(1)你能否用其他的表达方式表达: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建立吴国,史称孙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作用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归纳你学

12、过的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请回答:(1)试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4分)二、开放探究(1)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

13、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2)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

14、历史老师,举些实例谈谈他对你们的影响。(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教材处理得比较简略,但内涵特别丰富,东汉末年黄金大起义后,兵祸连年,社会动荡不安,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北方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试图统一南北,却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被迫退守北方。此后,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三国统治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维护社会安定、发展社会生产。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出现了区域性的相对统一,整个社会在继续向前发展。这就是本科的内容。 课后习题 说出曹操参与的两个著名战役的名称和战役的时间、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