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05《中国河流和湖泊》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469205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05《中国河流和湖泊》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05《中国河流和湖泊》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05《中国河流和湖泊》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05《中国河流和湖泊》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05《中国河流和湖泊》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05《中国河流和湖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05《中国河流和湖泊》(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高考中国地理 复习系列课件,福建省长泰一中 姚秀元 ,05中国河流和湖泊,1、我国主要河流,(1)概况: 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受西高东低的地势影响,这些河流大部分自西向东流,最后注入太平洋。只在西南有几条河流向南流入印度洋;在新疆北部有一条河流向北流入北冰洋。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我国西北内陆的河流,有的流入内陆湖泊,有的在中途消失。我们把这些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从下图看,外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内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2、。但是,就河流的水量来说,外流河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河还不到5。,(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从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析。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雨季来临时,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河流的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些中小河流甚至断流。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一些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具体来说,我国季风区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差: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因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水量丰富,河水的含沙量小,冬季

3、结冰期长。 辽河、海河、黄河,因多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水量不太大,汛期较短。这些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覆盖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都很大,冬季结冰期短。 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 各河在湿润地区,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长江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珠江是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汇合而成。它的长度和流域面积都比黄河小,但是水量是黄河的7倍。,(3)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河流的

4、水量就较丰富;夏季过后,河流的水逐渐减少,以至断流。 内流河沿途多沙漠、戈壁,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沿途灌溉用水,使河流水量迅速减少。许多河流流程不长就中途消失。,(4)中国第一大河-长江,长江概述: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西南侧,向东流经11个省、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长江干流与众多支流组成一个庞大的水系,流域广阔。 长江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居第三位。,长江年径流量近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在世界上仅次于亚马孙河、刚果河,居第三位。 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面积近20

5、,居我国各河之首。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所以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读图:在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中国地形图上,依次指出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三峡的位置;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以及长江支流氓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长江流域水系图,长江各河段的名称 长江正源是是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西南侧。沱沱河与长江另一源流当曲汇合后至青海省玉树称通天河。玉树至四川宜宾之间的河段称金沙江。宜宾以下的河段才称长江。习

6、惯上,人们又把宜宾至宜昌之间的河段叫做川江(其中奉节至宜昌一段,又称峡江),把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之间的河段称为荆江。长江在江苏的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现在有些外国书刊中也称长江为扬子江。,长江巨大的水能 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一半。长江的能蕰藏量在世界仅次于刚果河、亚马孙河。,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其中自源头至宜宾,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长江上游段落差达6000米以上,占长江总落差90%)。 长江流至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

7、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由瞿塘 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峡谷两岸悬崖 峭壁,水流急湍,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为开发利用长江的水能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长江支流上建起了许多 座水电站,并已在干流上建成了规模宏大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右图)。葛洲坝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正在建设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发电量将为葛洲坝水电站发电量的6倍。,长江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世界大河中首屈一指。但是,现在水能资源的开发只占可开发利用的86。加速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对长江上、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长江防洪与灌溉 长江流域广,支

8、流多,流经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防洪工作尤其重要。,长江洪水对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为严重。宜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是中下游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一旦堤防决口,沿江地带就要发生严重水灾。 近些年来,长江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现在,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加固了江防大堤,兴建了一批分洪、蓄洪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库,并重点治理了荆江河段。这些工程措施,对于调蓄洪水,减轻中下游洪水威胁发挥

9、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又实施了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将在防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重点防洪的同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流域的灌溉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60。有些地方己实现旱涝保收。,“千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河段特别曲,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有长江的“地上河”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接着又完成了几处河段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对防洪、航运起到了良好作用。,长江航运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23,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

10、运网。如此优越的天然航道,在世界大河中也是不多见的。所以,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 长江航线不仅自然条件优越,而且具有巨大的运输价值。请看: 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 长江流域资源丰富,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干流沿岸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工业中心和众多城市。,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等多条铁路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可见,长江航线对长江流域以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古以来,长江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进行了重点

11、治理,疏浚了长江航道,使长江的运输能力大为增加。然而,直至今天,长江航线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近年来,我国已确定大规模开发利用长江航线。一方面疏浚长江航道,加强沿江港口建设;一方面吸取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扩大沿江的对外开放,大力建设沿江经济带,使长江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其“黄金水道”的作用。 平烷行洪导长江 垸或者圩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聚落。长期以来,长江流域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突出。由于人口增多,耕地显得不足。人们在湖泊和河道中筑堤圈地,造田耕种,逐渐形成圩垸。圩垸周围的堤是生命线,汛期来到时,圩境就成了孤岛。有时,洪水冲破围堤,圩垸成了一片汪洋。,据传,圩烷在隋代

12、就已出现。明清两代,圩垸发展很快。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圩垸更是高速发展。30多年中,通过围垦湖泊,新增耕地近60万公顷,减少湖泊面积达13万多平方千米。 围垦切断了大多数通江湖泊和长江的直接联系,使湖泊失去调蓄江河湖水和区域径流的功能,抬高长江洪峰水位,增大了中下游的洪涝风险。1998年特大洪水中,圩垸普遍受灾,很多圩垸溃决,淹没面积约32万公顷,耕地20万公顷,波及200多万人,参加抗洪抢险的人力近700万人,抗灾投入巨大。 频繁的洪涝灾害说明长江生态已不堪重负,围垦得不偿失。为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实行平地垸行洪、退田还湖和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业,减少抗洪

13、压力。,(5)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黄河概述: 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黄河发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曲折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内蒙古河口以北为上游,河口至河南孟津之间为中游,孟津以下为下游。全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读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出:黄河流经的省、自治区;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和支流渭

14、河、汾河;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旧孟津及其所在的省区。,黄河的贡献: 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主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然而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黄河上还未出现一座水坝,滚滚河水白白流入大海。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并已陆续建成了刘家峡、三门峡、龙羊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灌溉之利。,黄河流经地区,一般降水不足。黄河水,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生机。早在两千多年前,宁夏平原的人民就揭开了引黄

15、灌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灌溉面积大大增加。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黄河的忧患: “地上河”示意图,上图是开封市附近的黄河河床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黄河河床比开封市区高出了7米。事实上,黄下游的河床一般都比两岸地面高出34米,有的河段高出10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较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世界含沙量最大,黄河每立方米水的年平均

16、含沙量约35千克,高峰时达到570千克。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575千克肥料。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据观测,黄河下游河床现在仍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上升高。 河床不断升高,河水只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因此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历史上,黄河就曾多次迁徙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见下图)。,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