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周口店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466865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渡—周口店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十渡—周口店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十渡—周口店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十渡—周口店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十渡—周口店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渡—周口店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渡—周口店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必修1 十渡周口店地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中学地理课程历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地理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中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应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地理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使学生在考察和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完成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和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

2、欣赏地理环境。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活动建议: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结合实例”,是本条课标的行为方式。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该举某个典型案例分析,深入挖掘。实例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实物标本,更好的则是带学生到自然中观察地貌实景。“分析”是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要求学生认识不同地貌,并掌握其形成原因,了解不同地貌的区别与联系。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是“认知内容”。内外力因素众多,地表形态也是复杂多样,因此没必要求全,而应该重点关注“变

3、化”也就是关注地表形态在不同尺度的时间、空间变化及其原因。(2)教材分析本次考察是一次综合性地理野外实践,对应的教材内容主要是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本节内容与教材其它部分的内容联系密切,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本章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包含三个内容: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生能够理解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如风力、流水、冰川、海浪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部动力。也可以理解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如地形对气候影响,地形对水循环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的地位。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讲述的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地球圈层角度

4、来看主要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岩石圈是构成人类生存圈层的重要组成;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看,主要是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地形和土壤就是从不同角度研究岩石圈,而地表形态的变化又会深刻影响气候、水文和生物。因此正确理解地壳运动和变化,有助于我们认识地形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领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地表形态影响着人类活动,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人口的分布、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无不受到地表形态的影响或制约。如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流水地貌下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此外,高中地理选修灾害地理中,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旅游地理中地质地貌

5、旅游景观,又都与地球上千变万化的地表形态密切相关。(3)教学资源分析本次野外实践主要在北京市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十渡景区及周口店猿人遗址景区。十渡风景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大约在18.5-10.5亿年期间的中元古代,十渡地区是广阔的海洋环境,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积累了大量的白云岩等碳酸盐。后来地壳抬升,大量水平沉积岩层抬升到地表。在内力作用下,十渡褶皱和断层构造发育,如九渡、八渡断层,七渡的背斜构造,孤山口火车站的复杂褶皱等,可以作为内力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践点。另外,裸露在地表的石灰岩在拒马河等流水的作用下形成大量峰丛、峰林、溶洞等,使十渡模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可以作为外力流水作用造成地表

6、形态变化的实践点。周口店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岩溶洞穴发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流水溶蚀作用。洞穴中堆积物丰富,形成了堆积层,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另外,猿人遗址古人类遗迹众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为重点高中高一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出众,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学习过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并且对地壳运动引起的断层、褶皱,流水地貌比较熟悉,并且对地理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些地貌现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多以抽象理解为主,对实际地表形态了解不多,有必要带学生深入自然建立知识与自然的联系。另外学生经历过数次郊游等活动,有野

7、外活动的经历,能够胜任实践考察活动。3教学方式 野外实践考察、小组合作探究4教学手段 地理实验、地理绘图、考察任务书(见附件)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个不同区域褶皱构造的观察、识别、描述及成因分析,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感受地理事物的复杂性及空间尺度的差异。(2)通过对拒马河沿岸地貌差异以及流水沉积地层剖面的考察,理解外力作用(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3)通过手机GPS定位、地质素描图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等活动,培养学生野外考察的基本技能;在地理实践考察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4)通过对地质构造和地貌的野外考察,培养学

8、生观察和识别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能力。(5)在考察中提高地理实践力,提升地理素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在山河盛景中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在行走乡土中关心家乡的基本地理概况,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重点: 对褶皱的观察、识别、描述、成因分析;流水作用(搬运、侵蚀、沉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教学难点河流两岸侵蚀与沉积作用的成因分析;通过观察不同时期河流沉积层推断其形成时的环境特征;对自然环境中背斜成谷(地形倒置)现象的判断。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1教学设计思路(1) 教师教学线索(2)学生能力线索学科基本能力野外观察和识别能力,运用

9、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能力、欣赏地理之美的能力野外考察基本技能地图使用、地质素描图的绘制、地形图的使用2教学进程考察地点和主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七渡太阳升景观地层完整的褶皱构造1 指导学生在考察线路图中定位。2带领学生观察七渡褶皱,设问:请你指出眼前山体的地质构造类型。3设问:分析这种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活动:绘制地质素描图。1 学生利用手机定位。2 联系课堂理论,回答问题。3 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回答问题。4学生绘制地质素描图。1培养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实践考察。2选取地层完整的地质构造,培养学生野外观察和识别能力,为

10、后期实践做好铺垫。3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野外的识别、描述、解释和欣赏地理事物能力。4增强学生野外考察技能,掌握地质素描图的简单画法,提高学生野外记录能力。2一渡河漫滩景观河流地貌1 带领学生在一渡公路旁养蜂场,观察河流形态与沿岸地貌,解释这里是拒马河的出山口。设问:观察河流两岸地貌特点,分析两岸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差异。 2 观察河流,说出沿岸的沉积物有什么特点?带领学生沿河流行走,观察沉积物的变化。活动:测量沿岸砾石粒径。河流沿岸砾石粒径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指导学生清理沉积物剖面,观察并绘制剖面图。设问:请你说出各层沉积物的物质特点?推测沉积层形成时的环境特征。1 观察河流形态与沿

11、岸地貌,思考回答问题。2结合观察结果,思考回答问题。学生分2个小组,分别在上下游选取2个地点,拉样方2m*2m。学生统计样方内不同粒径岩石的数量(粒径分为大于40cm,20-40cm,10-20cm),1 引导学生从整体认识河流地貌,建立起书本与实景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流的形态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只有地转偏行力)2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动力条件与砾石粒径之间的关系,为沉积物剖面解读做铺垫。3利用统计学方法,验证河流沉积的分选现象,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3理解河流沉积与降水量、河流的流量与流速、地形特点等密切相关,加深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认识。5孤山口

12、火车站小山北壁复杂褶皱(微观)1 观察孤山口火车站山北壁岩层形态,说出其地质构造名称。2 设问:七渡和此褶皱有何差别? 两者形态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点评与总结1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2思考回答问题。与七渡褶皱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事物的空间尺度,理解自然界的千变万化6孤山口火车站南部三岔村山脉背斜成谷(宏观)1 带领学生观察孤山口火车站南部三岔村附近山体。活动:结合地形图指出山中各地形部位。设问:公路和村庄分别建在山脉的什么地形部位?2 观察两侧山体岩层走向,推断山体的地质构造,并在实景图中尝试画出构造原貌。设问:解释地形倒置的原因。教师点评和总结1 对照任务书,

13、观察三岔村地貌特点根据地形起伏,指出各个地形部位。2 观察回答问题。1引导学生根据岩层形态和任务书上辅助图,判断地质构造,培养学生识别与推断能力。2带领学生学习地形倒置现象7周口店猿人遗址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布置探究任务,跟随学生游览周口店猿人遗址。2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探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点评和总结1游览周口店猿人遗址,小组头脑风暴,发现问题或地理现象,并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2 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向其他小组和老师介绍自己的探究结果,或提出疑问。1设置开放性问题,通过小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

14、实践能力的培养。2通过问题设计,推动学生用地理眼光发现问题,论证探讨问题,追根溯源,掌握并利用知识。8 教师总结教师回顾实践内容。 学生认真倾听,课后完成任务书,并对考察进行书面总结。点明野外考察意义,鼓励学生继续实践探索。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 学生评价(1)评价原则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评价不同于室内课程,评价的原则也有差异。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遵循以下原则: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小组实习成绩与个人实习成绩相结合的原则等。(2)评价的指标 根据以上原则,本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方面选取7项评价指标。项目评价指标分值过程评价实践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10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良好10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强10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强、有创新意识10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成果评价任务书完成情况20实习总结30(3)评价方法 过程评价:在该野外实践考察过程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考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现场检查与情景测验。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