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61448331 上传时间:2018-12-01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4.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课件: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课件: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课件: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课件: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提示: 1.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2.认知发展的阶段论;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3.中学生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5.学生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评价目标: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4.评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

2、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注意: 1.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2.心理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无到有、从简到繁。 3.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4.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变化,表现为心理机能的改善;也可能是消极的,表现为心理机能的衰退。 5.心理发展是天性与教养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6.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

3、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4,(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人们对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持有不同的观点。 1、 连续论者:强调发展的连续性,认为心理的发展只是数量的变化,一个婴儿与成人仅在量的方面有差别,儿童是成人的一个缩影。 在中世纪绘画中出现的儿童形象便是小大人(miniature adult)。 直到19世纪以前,还没有真正的儿童读物。,5,中世纪绘画中的儿

4、童的形象是“小大人”。,6,2、 阶段论者:认为发展要经历一些不连续的步骤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或水平上,行为的组织有着质的差异。强调发展过程是阶段性的,而不是平稳或连续的。,7,3 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观点: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既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心理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只发生一些细微变化,即属于量的积累,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新质要素取代旧质要素占据主要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出发展中的间断或跳跃现象,意味着新的阶段形成。,8,图1-1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5、 a代表发展是连续的累进,b为波浪式向前的曲线,代表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9,从图1-1看出心理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由包含着旧质。但作为某一阶段特征的是那些占优势地位的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10,如,从儿童动作的发展看,6、7个月时儿童开始爬行,先是腹部着地慢慢爬,再到靠手膝爬行,由不熟练的爬行到熟练的爬行,这种爬行技能上的变化体现着儿童动作发展的连续性;但在一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站立和直立行走。由爬行到直立行走,不只是爬行技能的简单扩展,而是出现了本质不同的行为模式,即进入动作发

6、展的新阶段,但该阶段还会保留或表现出爬行。例如,儿童刚刚开始直立行走时,行走动作还不熟练,在需要快速移动或疲劳时,小孩还会爬行。,11,(二)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个体身心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两条法则进行: 自上而下(头尾)法则:头部动作躯干动作脚动作 即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从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动作发展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晚。 如,上肢动作:肩头和上臂肘腕手指,12,(三)不平衡性,个体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不是按一个模式进行,也

7、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进行,而是表现出不平衡性。 从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看,个体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快后慢,9岁时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的发展则是先慢后快,在青春期前发展缓慢,一到青春期(女童1112岁,男童1314岁)则快速发展。 从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看,个体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幼儿前期是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童年期是一个平稳发展期,而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在整个成年期是一个少变化期,最后老年期是下降期。,13,(四)个别差异性,一般说来,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基本的发展阶段。但是同是在正常范围内的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发展的领域等等总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 从智

8、力发展速度看,有的儿童早慧,有的大器晚成; 从智力水平看,有的人智力平平,有的人智力超常; 从个人的优势领域看,有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得好,有的儿童动作发展得好。,1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36、7岁); 4童年期(6、7岁11、12岁); 5少年期(11、12岁l4、15岁); 6青年期(14、15岁25岁) 7成年期(25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15,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大致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

9、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形象思维做支柱,开始出现反省思维。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16,中学生

10、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 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性的学习的适合性。也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

11、备。,17,格塞尔(A. Gesell)“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 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论虽然提到生理成熟和环境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更强调成熟的作用。 双生子爬梯实验: 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是事倍功半。,18,双生子爬梯实验,让同卵双生子T和C在不同的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T从出生后的的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天练习10分钟,连续6周;C则从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训练,每天的练习时间相同,仅训练两周,就赶上了T。,19,双生子爬梯实验,图1-4 双生子训练爬梯的结果,20,

12、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我国教育学中“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原则”。,21,(二)关键期 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有机体最容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

13、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Lorenz, K)对动物印刻(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23,印刻反应,劳伦兹研究发现,鹅、鸭、雁等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后,让它们接触其他种类的鸟或会活动的东西(如人、木马、足球),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作自己的母亲紧紧追随,但对自己同类的母亲却无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似在凝固的蜡上刻上标记一样,固称“印刻”。这种印刻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24,据研究认为,小鸡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的关键期约在生后37周。 过去认为,动物出生后不久就会认识母亲是出于亲子本能,后来的发现并非如此。,25,26,印

14、刻 反 应,2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人们把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个体心理发展身上,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问题,认为个体行为的发展有阶段性,有些行为是在发育的某一个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永远不会产生。这个时期就称为该种行为发展的关键期。例如,有人认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等。,28,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29,二、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

15、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30,认知发展理论要点如下: 1.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质量方面,儿童不只在信息量(知识总量)方面不如成人,而且对于信息加工的方式(思维过程)与成人不同。也可以说,他们在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 2.人的认知发展经历几个特定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按固定的次序发生。这种次序对所有儿童都是相同的,尽管有些人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时间可能提前或滞后。这些阶段构成一个

16、层次,即每一个阶段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但每一个阶段又是从前一个阶段发展而来。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不是其特有的思维内容,而是其特有的思维方式。,31,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32,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 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