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本科)》平时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本科)》平时作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城市建设史(本科)平时作业问答题(每道题25分,共100分)一、秦汉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二、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及规划影响。布局特点: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规划影响:继承
2、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阶阶级对立等级森严,三台防御。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前朝后寝)。三、唐长安的城市布局特点及其道路系统、居住、商市方面的概况。布局特点: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宫城位于皇城北面,由
3、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宫城东北方建有大明宫。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道路系统:干道和街坊两个系统;城市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宽阔。街坊内居住坊里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市场内的街道,宽度相对小,石子砌筑,两侧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有人行道。道路路面多为泥土路面,少数地段发现砖瓦填铺,道路两侧植行道树,设有排水沟。居住: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唐长安分为109个坊里,有五种规模,主要是由干道划分形成的;坊里周围有高大坊墙,
4、宅院不得在坊墙开门、开窗,里坊设二个或四个坊门供居民出行。城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夜晚宵禁,管理居民日常出行。设街鼓,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避坊门。商市:东西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设围墙,允许外国商人开店;内设有市署、平准局、税收、物价控制等管理部门和放生池、监斩台;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可通往渭河、黄河,便于商品运输。市场内按行业集中,一般作坊为家庭手工业,分散在各坊里内,市场主要商品流通,也有店铺与手工业作坊在一起。四、北宋东京的规划布局特点及其对以后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北宋东京汴梁(开封):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都定都于此,已
5、发展成为“屋宇交连,衢街狭窄”的商业城市。规划布局特点:三重近方形城墙罗城、内城、宫城,宫城南移至城市中部,每重城墙外围有城壕。此格局基本为金、元、明、清的都城所沿袭。最内为宫城,又称大内,居城市中心,内建宫殿为皇室办公、所居服务;方形城墙四面开门,四角建角楼;由大殿延伸到南正门的轴线成为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内城又称里城,不规则方形,城墙城壕;南、北面三门,东、西面二门,城门设瓮城;里城内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墙城壕;主要作防御之用,为柴荣扩建而成。罗城水旱门共20个,城门设瓮城,上建城楼、敌楼。在逐步的扩建中形成了一条城市中轴线;城市道
6、路系统基本是方格网,但并不对称及规整;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居住庭院的巷道直接与城市的干道相连,无里坊内的另一级道路;道路宽度比长安小;汴梁没有固定的“市”,商业与全城居住区混杂,商业与道路结合,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居住地段分为许多坊,这些坊只是地段的名称和行政管理的单位。里城(内城)分为8厢121坊,外城分为9厢14坊,街巷间距较密。住宅、商铺、作坊临街混杂而建。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制布局形式大体从北宋开始沿袭下来。城市文、娱设施国学府、律学、算学、医学、国子学等,瓦子;仓储、码头主要分布在汴河和五丈河一带;宋朝的汴梁(开封)城市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很大;为防范火灾,当时的开封建立了防火制度,一定地段建立消防了望观测的望楼,每处有士兵值班,有灭火设施。汴梁(开封)城地势低,城内还修建完善的下水系统,沿河有防洪堤。影响:汴梁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汴梁(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支配社会生活的主体发生改变,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城市物质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这些变化基本为以后时期的城市所沿袭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