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19 胸中之竹教案 长春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350507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 胸中之竹教案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 胸中之竹教案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 胸中之竹教案 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 胸中之竹教案 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 胸中之竹教案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19 胸中之竹教案 长春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19.胸中之竹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郑燮。2.理顺文意,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3.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学重点:1. 理顺文意,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2. 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猜一猜这是什么植物?明确:竹子。二、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

2、,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

3、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有郑板桥集行世。三、解题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四、朗读课文1.听范读,注意读音,节奏、语速、语调。2.自由朗读。3.

4、齐读课文。五、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同桌互助翻译课文。2.师生交流,翻译全文。参考: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六、感知并分析1.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明确: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

5、密叶之间。指导:多角度,用修辞,理顺序。2.请你根据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3.文中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的句子是那一句?明确: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4.从凝神构思到挥笔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明确:三个阶段:先是观察,晨起看竹,得“眼中之竹”;次是画意勃勃,有绘画的欲望和思路,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作画,成“手中之竹”。5.“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各指什么?明确:眼中之竹:即现实之象。胸中之竹:即心中之象。手中之竹:即画幅之象。6.作者由画竹的经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

6、?你这样理解?明确: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必须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称之为“定则”。“趣在法外”是艺术创作的特有规律。艺术创造虽有一定的理,但没有固定的法,审美情趣的有无、大小、浓淡、雅俗,不是由法框定的,全凭作者心灵的妙运,即在深切领悟创作规律后的巧妙运化,故而作者称之为“化机”。7.本文对你的作文构思有何启迪?明确: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一定要借其精髓、内涵;发挥一定要发己之创新见解、深刻见解或具有普遍意义的见解。8.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点?明确:(1)寓理于生动的形象描绘之中。(2)将理融化

7、在亲切微妙的情致之中。(3)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9.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含义是什么?明确:胸有成竹它在文中的含义是画竹子之前已有构思,现在多用来指:办事前已有把握。七、拓展1.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与竹有关的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宋惠崇春江晓景八、作业1、查找资料,了解郑板桥其人其事。2、完成练习题。板书设计:胸中之竹眼中之竹现实之象形胸中之竹心中之象灵感手中之竹画幅之象神配合各任课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学生中培养苦学精神,发扬拼搏精神,形成以勤学为荣的班风;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以及具有储能特色的“当月之星”的评选活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