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12 苏武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348459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12 苏武传 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12 苏武传 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12 苏武传 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12 苏武传 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12 苏武传 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12 苏武传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12 苏武传 (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苏武传,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窑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鞲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技法提炼,时文赏读,随堂检测,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十九年的守望 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持续多久?滚滚红尘,斗转星移,熙来攘往的人群中,谁能挺胸昂首、心不跳脸不红来一声斩钉截铁的回答? 所以两千年前,苏武用十九年大好时光演绎的那份坚守更显得凄婉动人! 士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苏武慨然选择了从容赴死,可死却总是不遂人愿。“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时,苏武“引佩刀自刺”,重伤气绝,“半日复息”,不得死;面对卫律高高举起的利剑,张胜腿软

2、请降,但苏武固自岿然不动!大丈夫,死有何惧?死则死耳,何必拖泥带水。然而,抱定必死之心的苏武却拖泥带水地活了下来。单于以为苏武有神灵护佑,不可忤逆天意,便把他放逐到遥远的北海,让北海的风雪尘沙去打磨这个硬气的大汉臣子的棱角。,感谢单于,他的这一决定为我们中华儿女留下了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浩浩大漠,茫茫荒原,青青碧空,猎猎朔风,一位老人,须发尽白,沉默倔强,手杖汉节,羝羊为伴。感谢苏武,他的这一选择为我们中华儿女留下了一笔酸涩而丰厚的财富:荣华富贵,离合悲欢,苦难寂寞,长夜寒冬,该抛则抛,该忘则忘,该受则受,该忍则忍,心如铁石。,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文本助读,1.走近作者,班固(3292),字

3、孟坚, (时代)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 学家和文学家。“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洛 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因此颇为当时儒者所钦佩。二十三岁父班彪死,还乡里三年。明帝永平元年开始私撰 。五年后有人告其私改国史,被捕入狱。弟班超奔走上书,其书稿才得以送到京师。明帝阅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学,召为兰台令史。后又迁为郎,典校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至汉章帝建初七年成汉书,开创了“ ”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班固又是东汉前期辞赋家,著有 等。和帝永元元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因窦宪获罪而受牵连入狱,死时年六十一。,答案:东汉 汉书 包举一代 两都赋,2.

4、写作背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北方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服丁灵,西逐大月氏,使“诸引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匈奴力量渐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的威胁解除,到汉武帝统治后期,汉匈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前。由于汉朝国力增强,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有派使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

5、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公元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坚贞气节。,3.备用知识,(1)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6、,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2)关于“二十四史”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后,“二十四史”取得了“正统”史书地位。 三国时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后来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

7、、北周、隋等十个王朝的史书合称。“十史”和前面“三史”合称“十三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1739)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4.文化积累 (1)字: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而且“名”和“字”分开使用。“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取的。“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有关联的名字。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8、。在古代,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2)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西汉后期以后,尤其是东汉以后,高级官吏一般都有进郎署的经历。 (3)监:古代管事的官名或官署名,如栘中厩监、国子监等。 (4)匈奴: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有些诗文中称其为“胡”“胡虏”。,(5)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时,都要

9、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如文中“天汉”是汉武帝的其中一个年号。 (6)中郎将:东汉时武官名,官职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因朝代不同,中郎将的职权有所不同。 (7)相坐:“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8)侍中: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其本官职外的加衔,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时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9)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0)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

10、级与权利的高低。先秦时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武帝时改为通侯。后来其他各朝代对爵位划分、等级等都有调整。,基础积累,1.通假字,答案:(1)“畔”,同“叛”,背叛 (2)“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3)“去”同“弆”(j),收藏 (4)“亡”同“无”,没有 (5)“见”同“现”,2.一词多义,答案:(1)副词,适逢/召集/副词,会同,一起 (2)抵押/判处/把守/当作 (3)送,派/动手/揭露,暴露/派遣/头发 (4)拘囚/拴绑/关押,答案:(5)被/拜见/同“现”,表现 (6)连词,以及/动词,牵连到/动词,等到 (7)动词,备办/动词,放置/动词,

11、投放/备办 (8)动词,开始/副词,刚刚/名词,当初,答案:(9)才/于是,就/你,你的/竟然,居然 (10)趁机/通过,经由/于是 (11)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可是 (12)介词,因为/连词,用来/介词,用/连词,来/介词,用/介词,在的时候,答案:(13)动词,做/替,给/作为/为了/成为/表被动,(13)为,3.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作动词,下 (2)名词作动词,生子 (3)名词作动词,拄着 (4)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名词作动词,抬,扛 (6)名词作动词,祭祀,答案:(7)名词作动词,斧砍,汤锅煮,泛指刑戮 (8)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9)名词作状语,用剑 (

12、10)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 (11)动词使动用法,使肥沃 (12)动词使动用法,使争斗,答案:(13)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 (14)动词使动用法,使受苦 (1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7)名词作状语,向上 (18)动词使动用法,使归 (19)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侮辱,答案:(1)指一般财物。(2)诚心。,答案:(3)栽培,提拔。(4)亲近之臣。(5)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答案:(6)年龄。(7)拿着。(8)确实存在。,答案:(9)把当作。(10)第二年。,5.特殊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3)见犯乃

13、死,重负国( ) (4)皆为陛下所成就( ) (5)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6)信义安所见乎( ) (7)何久自苦如此( ) (8)何以汝为见( ) (9)子卿尚复谁为乎( ),答案:(1)(2)判断句 (3)被动句,以“见”为标志(4)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 (5)被动句 (6)(9)宾语前置句,答案:(10)定语后置句 (11)状语后置句 (12)省略句,“俱”后省略了谓语“行” (13)省略句,“谋反”后省略了“于” (14)省略句,“与”后省略了“之”,(10)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11)为降虏于蛮夷( ) (1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

14、候百余人俱( ) (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14)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结构图解,1.【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文章是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单于的操生杀予夺之权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

15、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的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了起来。,重点突破,2.【对应考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呢?,参考答案:并不矛盾

16、。苏武在胡地以维护汉朝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汉朝的尊严、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