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单元 1.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347819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单元 1.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单元 1.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单元 1.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单元 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1单元 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 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废除宗法制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见汉高祖采用郡国并行制。汉高祖认为秦朝“前世之弊”在于废分封,行郡县,一旦农民起义,无人勤王,导致速亡。宗法制从西周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A项错误;汉承秦制,C、D两项错误。答案:B2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

2、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政令,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了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答案:B3(2017吉林长春高一考试)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B两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这只

3、是表象,故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在不断加强。答案:C4(2017山东省滨州市模拟)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和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答案:C5(2017辽宁铁

4、岭高一段测)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解析:抓住题干“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项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无关项;B项“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项“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均不符合题干“其核心是围绕”的要求,具有一定片面性。答案:C6(2017湖北黄石高一月考)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作用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

5、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封建制度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的发展演变,其中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选B项。A、C、D三项都符合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趋势,不选。答案:B7广西一些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有关的古代选官制度是()A分封制 B世袭制C宗法制 D科举制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科举制的特征。答案:D二、非选择题8(2016四川学业水平测试)(节选)阅读下列材

6、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指出上述二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解析:第(1)问要分别抓住材料一、二中“举荐”“科举”等信息。第(2)问可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中“欲徇私举之而不得”等信息回答。答案:(1)制度: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德才;考试成绩。(2)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