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307539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7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 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一:先秦的文学观念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无明确的文学观念。战国中期前,文章主要指学术。战国中期后, 文学与学术逐渐分离的趋势。) 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保留在国语 、左传等,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 ) 三: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诗言志”的提出的提出(先秦时,“诗言志”的“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战国中期 后,百家争鸣, “志”的含义逐渐扩大。 “诗言志”的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与西方的模仿说差异大。 ) 第二

2、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一:孔子以孔子以“诗教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克己复礼之“礼”是融入“仁”的新“礼” 。 ) 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政治伦理观念政治伦理观念浓厚。 文学理论批评: 对诗经的评论为主。 1文艺与道德修养: 修身必先学诗修身必先学诗、学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借助赋诗借助赋诗(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3 文学批评的标准:中和之美中和之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4 文学的社会作用: “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迩之事父,远

3、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 名。 ) 5 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辞达而已矣) 6 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倡雅乐,反对郑声。 (斥郑声对后世戏曲、小说等地位不高有影响) 二:孟子孟子“与民同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文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在“仁政”与“民本”的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以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 文学批评方法: (针对“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而提出) 以意逆志以意逆志(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解决“以意逆志”的方法。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遭遇等

4、及所处的时代背 景) 另: “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 天行有常自然观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重视文艺可以产生积极社会效果,主张文艺创作从现实 出发,要创新) 2 明道明道、言志言志、抒情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之形式( “道”乃社会政治之道和哲学自然规律之道;重先王、后王之 道;重言志中的抒情) 3 文艺与政治: 乐论 :音乐人心治道; “礼别异、乐合同礼别异、乐合同” ; “以道治欲以道治欲” (影响汉儒“发乎情,止乎 礼”及宋儒“存天理灭人欲” ) 第三章: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第三章:庄子和道家的

5、文学观 一、老子的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论(对“象”的论述,对创作客体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对审 美主体提出的要求)君子人南面之术的政治观,以“清静” 、 “无为”为旨趣,对文学采取否定态度。就文 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 教,企图以西周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传 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 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

6、的 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一、庄子崇尚自然尚自然、反对人为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追求绝对的“全之美” ,崇尚天然艺术,反对人为艺术) “以 全美为工” (司空图语) 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成为我国古代音乐、绘画、文学所竭力追求的至高境界。 二、庄子“虚静虚静” 、 “物化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达到“虚静” ,进入“物化”状态) “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的关键。 三、庄子的“得意忘言得意忘言”论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 易系辞上 :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 得意忘言、得鱼忘筌说的影响深远,尤其

7、是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意在言外” 的 传统,是意境说的基础。 四、庄子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特征(以“卮言、重言、寓言”等不实之言,引导人们体会领悟 “道” ) 第四章:先秦百家争鸣中的其他重要文学思想第四章:先秦百家争鸣中的其他重要文学思想 一、墨家的功利主义文功利主义文学观(其立言有三表,表现出尚质重用的文学观念) 诗 、 书 、 礼 、 乐是不切实用的东西。并不否定文艺的美及娱乐功用,但强调文艺首先要服 务于功利的目的,否则再美也是无用的。 “先质而后文先质而后文”的美学观点,轻视美而重功用。但后期墨家在 逻辑学、论辩上的贡献,对文章写作有积极影响。 三表法三表法:

8、故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 “有本之者,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 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 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为了判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及其言论文章是否正确) 二、商鞅、韩非的法家文学观 亦是功利主义,反对儒家的仁义礼乐,文艺必须服从于法治文艺必须服从于法治。 “儒以文乱法” 。韩非不绝对反对文艺, 赞成利于法治的文艺。 三、 易传文学观特色 “象象”和和“物物”的关系的关系,还有言、象、意的关系;阳刚与阴柔;发展变化的观念;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 四、 楚辞的“发愤抒情发愤抒情”说 诗经为现实主

9、义源头,庄、骚为浪漫主义源头,从文学思想看,这种说法不全对。 楚辞和庄 子的文学美学思想有较大差异,与诗经反倒比较接近,是在诗经基础上的发展。 诗经重 在“言志” , 楚辞通过抒情来言志。屈原的“言志”仍然重政治抱负。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发愤著书”说说 淮南子比较集中反映了西汉前期道家的文艺观。主要是对先秦老庄的继承和发展,但又吸收了儒 家思想中的某些成分,反映了儒道结合的特点,并成为从先秦道家文艺思想向魏晋玄学文艺思想发展的中 介和桥梁。 淮南子崇尚天然之美,不否定人为之美。重质重文

10、。肯定“虚静” 、 “物化” ,同时认为艺术 创作要长期学习积累。认为文艺创作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既重内容,也讲求形式修饰,主张两者和谐 统一。提出了鉴赏者的主观差异性问题。 司马迁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的“怨” 。发愤著书,主要是为了达意通道。一是作 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才借著作作为寄托,二是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 提出系统理论观点,写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 也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极其愤激的特点,表现了儒道结合倾向。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二、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从礼记乐记到毛诗

11、大序乐记到毛诗大序 汉儒的儒家文艺观是在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保守性增强了,批判性减弱了。崇奉 “温柔敦厚”是诗教。第二,对先秦儒家文艺观中科学积极进步的内容作了更深入系统的阐述。如,明确 提出美刺讽谏说,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把“志”与“情”紧密结合。第三,进一步明确文学与现实、 时代的关系。如班固言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第四,文艺创作中的“物感”说等。 乐记乐记 :基本思想来自荀子乐论 1 音乐的本源:音乐的产生在于人心感物。物心声音乐 2 音乐的作用:文艺对社会政治的重大反作用。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 3 音乐的创作:强调音乐创作的真实性。 毛诗大序毛诗大序是乐

12、记在文学方面的具体体现: (看成儒家诗论的总结不太确切,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 论,但更重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它进行了改造,成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1 发乎情发乎情,止乎礼义止乎礼义:明确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具体发挥了礼记经解中的“温 柔敦厚”诗教说。 2 讽谏说讽谏说:明确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3 六义说六义说: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 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4 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进一步发展了荀子乐论 、 礼记乐记以来的情志相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

13、提出 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 汉人论诗实际上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解释,并不是真正要求对诗的本意作客观探求。如“诗无达诂诗无达诂”说。 三、儒家儒家“定于一尊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扬雄扬雄以道、圣、经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反映了封建统治者要求把文学完全纳入其礼教轨道的要求。故一 切文章都必须以五经为法式五经为法式。主张一切模仿圣人模仿圣人,如太玄模仿易经 , 法言模仿论语 。 或问:五经有辩乎?曰: “惟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 ,说事者莫辩乎书 ,说体者莫辩 乎礼 ,说志者莫辩乎诗 ,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舍斯,辩亦小矣。 ” 这种以五经为法式的文学主张,助长

14、了文学创作上的复古模拟之风。其文学主张,清楚地反映在其对屈 原及其作品的评价。扬雄认为屈原的自沉不符合扬雄认为屈原的自沉不符合“发乎情发乎情,止乎礼义止乎礼义” 。认为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不符合儒 家经典的特点。 “过以浮过以浮”是说屈原作品文辞华丽,不似儒家经典质朴。扬雄也赞扬屈原辞丽而有则,文质 并茂,符合儒家大原则,并同情其遭遇。 扬雄是古文经学,不赞成谶纬神学古文经学,不赞成谶纬神学。 扬雄对汉赋,早年喜爱,晚年多批评否定。 答刘歆书 : “少不得学,而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童子 雕虫篆刻” 、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 法言.吾子 )扬雄认

15、为文是源于心的。 班固班固对扬雄的进一步发展。 班固是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支持谶纬神学支持谶纬神学。主持编纂白虎通义 ,把儒学神学化正 式确定下来。班固批评屈原对上层统治者的批评违背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 “怨”过分了。对司 马迁及史记的批评也如此。班固不完全否定屈原作品,肯定了屈原“离谗忧国”及其作品“恻隐古诗 之义” 。班固对辞赋评价较高,不同于扬雄晚年。认为汉赋是汉赋是“雅颂之亚雅颂之亚” , “赋者,古诗之流也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为古 诗的支流,符合“润色鸿业” 。但对汉赋的华丽淫靡有过批评。班固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故哀乐之心感

16、,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 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论诗经 发展了乐记和毛诗大序中关于文艺和现实关系的论述,指出诗歌可以反映社会风俗,政治得失。 也反映在班固对乐府的论述中: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 风俗,知薄厚云。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 四、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积极影响了现实主义创作,束缚了浪漫主义创作) 东汉前期谶纬神学泛滥,桓谭(极言谶之非经) 、王充是反对谶纬神学的代表。较多集成了荀子、司马 迁、 淮南子的道家文艺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