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先秦时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291308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7.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先秦时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先秦时期(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特征: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大约5个世纪400多年)建立 启 (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大约5个世纪400多年)发展 汤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大约280多年) 强盛 武王 (4)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大约近300多年) 衰亡 3.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开端,夏商西周三代统治中心区域,

2、1046BC,771BC,476BC 475BC,221BC,西周,春秋,战国,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阶段特征: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兼并战争不断和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创家天下制度之先河 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宗法制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分封制,嫡长制继承制(宗法制),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是什么? 分封对象相应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 西周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嫡长子,余嫡子及庶子,大宗 (宗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小宗 (大宗),小

3、宗 (大宗),小宗 (大宗),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 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实质:维护父权、家国同构,【1】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关系: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 宗与分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里)是分封制的基础、实施的法则; 分封制(表)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异同(见导与练),巩固: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D,材料一 大封同姓而命之曰藩屏周室,自周始。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

4、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致于移祚,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周家投其亲贤于半开化的蛮族丛中,使之从事于开拓吸化之大业,经数百年艰难缔造,及其末叶,而太行以南大江以北尽为诸夏矣。 梁启超,材料一、二中,作者对分封制的态度如何?理由各是什么?,材料一否定分封制,理由是诸侯势力壮大后挑战王室权威,割据混战,最终导致了周朝的灭亡;,材料二肯定分封制,理由是它加强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周天子势力衰微; 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经 济: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 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

5、 行政权力:宗法世袭专职官僚 社会关系:世袭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各国的变法运动,耕作技术,A.刀耕火种,C. 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耜耕),春秋:牛耕开始出现,唐 曲辕犁,一牛挽犁,公 田,奴隶主城堡,私 田,私田的大量出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生产工具的进步导致私田的增加)。,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对比井田制的概念看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对比井田制的概念看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开始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

6、的经济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说明奴隶社会开始解体。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公田转化为私田,说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关系开始形成。,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商彩色羊盘纹布,商蔓藤纹印花布,商周区域比较,商司母戊鼎,商四羊方尊,春秋金镡金首铁剑,千年前的智慧 新石器时代 陶 器,gui 古人温酒用的陶 鬶 (2004年出土于湖州 千金塔地遗址),民 间 手 工 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产品出售供民间消费,农户的家庭副业,产品消费、纳税、出售,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农耕,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并为历代王朝沿用。,

7、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文化圈,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创立思想文化,丰富思想,思想方法,思想,理论主张影响,宗旨主张特点贡献,继承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明进步的进程,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文历法: 先秦时期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哈雷彗星等记录。 战国的石申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后人辑成石氏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坐标。 夏小正的制作。,诸子百

8、家和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哲学基础,变革的理论武器,哲学、政治,“道”、崇尚自然,集权、法治、改革、认识,【核心论方法论目的论本性论】 儒家:仁爱中庸和谐可塑论 道家:道无为原始混沌 墨家:利益兼爱交利性恶论 法家:利益法术天下治性恶论,先秦儒学,1.孔子的主要思想,2.孟子的主要思想,3.荀子的主要思想,仁、礼、德治,仁政、民贵君轻,天行有常、人道有为,“礼”,创立,继承发展,丰富完善,孔子(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1. 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体察民情、体贴他人 (途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克已复礼恢复等级名分制度,2.政治:为

9、政以德改良政治,敬鬼神而远之关注社会现实人生,3.教育:(教育目的、对象、方法、内容和学习方法、态度及创办私学),4.文化贡献:整理文化典籍(“六经”),仁与礼的关系,孟子(亚圣),1.仁政(核心)、民贵君轻维护统治,2.性善论,荀子(集百家思想大成),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德治,民本,“敬鬼神而远之”,2.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仁,承礼启仁道中庸,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004年全球联合祭孔,各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纪念孔子,孔子成为当年的文化焦点.,政治、教育、文化典籍的整理,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

10、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主张,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职官僚,县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来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和国君分赏给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现了郡,设于地广人稀的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比县低。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县所不同于卿大夫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

11、赋的制度,一方面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一方面又加强了边防。战国时郡的设置仅限于各国边地,县的设置则很普遍。它们取代了过去贵族的封邑。,变化:分封郡县,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变化:世卿世禄官僚和俸禄 世卿世禄制度: 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 俸禄制度: 荀子议兵:“佣徒鬻卖之道。”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社会:世袭流动,春秋:“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 战国:“士、农、工、商 ”四民社会 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

12、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史记 平准书,社会:世袭流动,西周春秋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旧贵族 领主,平民之有 军功者,平民之有 文化才艺者,文化贵族 之没落者,战国的新兴士阶层,战国士阶层,不可流动,流动,流动,孔子兴办私学,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国耳忘家,公而忘私”(贾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涵,(1)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材料二 孔子:

1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舍生取义” 孟子,(2)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材料四: 尚书:“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材料三: 孔子:“仁者爱人” 贾谊:“失爱不仁,过爱不义”,(3)提倡仁爱,反对姑息养奸;,(4)重视人伦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核:,(1)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2)重

14、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3)提倡仁爱,反对姑息养奸;,(4)重视人伦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含义: 地位: 方法:,“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克己复礼”(个人、社会),(1)“礼”的思想,“仁”的思想,含义: 地位: 方法:,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以德和礼治理社会,中庸之道,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 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中庸与仁礼的关系,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

15、中庸之道 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孔子思想中的哪些内容仍具有现实意义?,1、孔子的 “礼”中,主张长幼有序,有助于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养成。 2、孔子的“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孔子中庸思想中,主张“和而不同”,主张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 创建具有积极意义。,重农抑商政策,2.目的: 经济方面: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 政治文化:巩固封建统治 。(根本),1.含义:强调发展农业而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 政策。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