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剑川白族民歌教育功能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260522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剑川白族民歌教育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剑川白族民歌教育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剑川白族民歌教育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剑川白族民歌教育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剑川白族民歌教育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剑川白族民歌教育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剑川白族民歌教育功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剑川白族民歌的教育功能 摘要:剑川是中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亦是白族最为典型的地区。在这里白族语言,白族民族民俗保存最为完整,并因历史上灿烂的文化而被誉为“文献名邦”。世居在这里的白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优美的白族本土民歌,这些民歌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是我国音乐创作的丰富素材。加强本土民歌的挖倔和开发,了解掌握其特有的民族民俗教育功能,对我们这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使其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关键词:剑川;白族;民歌;教育功能。 引言 作为一名白族本土教师,我想在教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和运用白族民歌的教育功能,适

2、当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会取得教育效果的事半功倍,同时对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发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会有很大的作用。 正文 剑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与兰坪、云龙接壤,北与丽江毗连。面积约2250平方公里。县辖3乡6镇,总人口16.4万人。境内有白、汉、彝、傈僳、纳西等民族,其中白族占91.43%,白族所占人口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是典型的白族聚居县,白族自称“白子”“白秋”与昆明“白蛮”、“河蛮”也有渊源关系。白语属汉藏语系藏语族白语支,剑川白语为中部方言区。剑川是我省青铜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稻作文化的发展源地之一,早在泰汉之际,剑川就开辟了“茶马古道”。

3、唐宋时期,剑川是南诏大理国扼守其北方门户的重要军事重镇。而正是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为白族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白族是剑川的世居民族,也是剑川的主体民族。白族人民勤劳、善良、聪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同时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民歌“白族调”、白族调白语称“白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洱源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兰坪等地的白族调等。而剑川是白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发祥地,被称为“白曲之乡”,诚然“剑川白族调”也就成了流传最为广泛的“白族调”。从体载上看,剑川白族民歌有“山歌”、“小

4、调”、“叙事歌”、“舞蹈歌”、“仪式歌”等。从唱调上看,有“剑川本土唱调”、“东山调”、“山后曲”。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谐音歌”、“一字歌”等。其中白月亮、白姐姐就是一首不仅在本地区家喻户晓,而且闻名全国的白族民歌。 剑川白族民歌的音乐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1、独特的歌词格律即“七七七五”式山花体。2、由于歌词分上下阕的特点,曲式结构常采用上下两个乐段结构的二段体。3、众多的“曲头”、 “衬词”、“ 衬句”或语助词。4、歌词主要由白族的方言构成且多为即兴创作。 剑川白族民歌经过了历代人的无数次传唱和锤炼,润色而形成,其旋律优美动

5、听,表现力丰富。其中一些还成为优秀的经典民歌,如:出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并获奖的白月亮,白姐姐,以及唱遍全世界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大理三月好风光等。一首首短短的白族民歌怎么会有如此强的表现力和振撼力呢?我想究其原因,这与剑川白族民歌自身的音乐特点、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外,还有一个重要而隐藏的教育功能在里面是分不开的。那么白族民族民歌的教育功能是如何来表现的呢? 一、宣传教育功能: 白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从以殷商末年洱海文化的为标志的剑川海门口青铜器文化到隋唐繁荣丰富的南诏大理文化,白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业已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一直以

6、来具有优秀的教育传统。早在汉代,洱海地区就开始兴办学校。李元阳, 嘉靖.大理府志记载: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大理乃“建学立师,叶榆之有学始于此”。南诏在其政权机构设立中有专门主管社、乐教化的称为“慈爽”。唐王朝在成都设立学校专供南诏子弟学习1 。 重视教育也是白族的优良传统,白族谚语说得好:“好的龙头三弦,弹出好歌好词;好的父母家庭,教出好儿好女。历史上,白族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白族文化,同时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教育方式,:“寓教于歌”。 白族的教育是离不开白族民歌的。从小孩子呀呀学语起,父母便教孩子唱白族儿歌,传授做人道理,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如“礼貌歌”:“小宝宝、好好

7、好、见到老人喊爷爷,爷爷夸宝宝。花猫听见了,叫声妙妙妙”!用传统白曲教育孩子,从小讲礼貌。而在生活中白族民歌黄氏女对金刚金、鸿雁带书等传统本子曲的传唱,曲折反映白族社会生活,以及谦虚、善良、助人等美德的严格要求和传承,表达生活中的喜乐、善恶、愤憎,褒扬白族社会生活、家庭伦理、社会教育,教化白族民众为人、做事、守法爱国之道。 白族是一个勤劳、善良、聪慧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友善、爱国的民族。白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白族民歌作品用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如传统白曲生儿育女:白语唱词 汉语译意做眼阿妙三期量, 人生在世莫欺人,子知乃间女乃间, 生男生女都一样,后修乃计较。 同样都是人。汉

8、子汉女虽乃自, 生儿育女事重大,得务大土达白大, 必须三思而后行,冒咒儿多自母苦, 人说儿多父母苦,梅汉计阿妙。 切莫要多生。(沙溪乡东富乐村段遇春、东岭乡太和村段士九口述,乐大、瑞鸿记译2)通过这首生儿育女的传唱,奉劝人们放弃“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及思想,奉行“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告诫白族民众,“多子多女多福气”与“少生、优生、优育”的利弊。象生儿育女这样的一首首白族民歌,正是白族民歌对宣传教育功能的最为真实的诠释。 由上概述可见:白族民歌正是通过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场境的传唱,来实现其特有的宣传教育功能。 二、民俗教育功能,民族教育功能。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9、也是白族的传统美德。白族谚语说:“见老要弯腰、见小要抱抱”、“见老要敬,见小要亲”尊敬长辈,受护幼小,是白族传统的民俗民风的教育内容之一。白族晚辈在村里路遇长辈,即使是不认识也要主动问候和让路,不得低头而过;当看到长辈在做事情时,年青人要主动帮助,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宴席上,要让长辈或年岁大的人先入席,家庭中要孝敬父母,敬重兄长,如果对父母、兄长不忠不孝者,不仅给予道德谴责,还要予以处罚,待人接物上要礼貌,忠诚厚道,无论在什么场合,不能恶语伤人,特别在家里,更不能讲粗话、丑话;儿女对父母不能直呼其名,就连兄弟姐妹间,村里长辈与小辈间也要称其辈份称谓,否则就是失礼、缺德、没教养。而且白族传统教育后

10、代说话要和气,因此,白族人将“宽和”、“厚道”作为处事待人的一个原则。所有这些都是白族民俗、民族教育的一个印衬,而以下的这首传统白曲更是白族传统民族、民俗道德教育功能的印证。报答父母恩:白语唱词 汉语译意一更我劝告用梯吼, 一更我劝弟兄们,爹母恩自拥告报。 报答父母养育恩。知母身奴十月怒, 十月怀胎千般苦,受罪皆冒奴。 费尽了坚辛。样拥计害特某极, 一朝分娩又蒙难,母眼汝瞟自命奴。 母亲病痛昏沉沉。儿弄王务介纸仲, 只隔闰王一张纸,冷月样山模。 谁知其中情。始更我劝,用梯吼, 二更我劝弟兄们,爹母恩自拥告报。 报答父母养育恩。刹样计害某彦克, 儿女落地常牵挂,爹妈吼受苦。 费尽了苦心。干某登自

11、样掺则, 捂干床铺儿女睡,是害某登母迷奴。 尿湿之处归母亲。吃得某朵自咒欧, 一口一口亲手喂,特已马冒奴。 下田背在身。阿根阿根学说菫, 呀呀学语逗人爱,第一某掺样叫母。 喊出妈妈第一声。打第打第自开样, 摇摇摆摆扶学步,割断绑脚受。 割断绊脚绳。样病点子利冒怕, 儿病爹妈急心上,劳生岩安始样药。 求医找病头忙昏。容怒汉大爹母古, 儿女养大父母老,受苦趁几学。 亲恩似海深。(金华镇西营用力赵光祖口诉,秋枫,原草记译)3 三、白族民歌对民众的语言教育功能。 每年农历七月底八月初,在以真实记载南诏宫廷生活场景和生殖崇拜,本主造像石窟而著称的石宝山举行歌会。歌会起兴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历史久远,源

12、远流长是可以肯定的。究竟是歌会以石宝山而闻名,或是石宝山沾了歌会的光而扬名海内外,不得而知。每年歌会都吸引了数万游客和各族歌手,在剑川白族“阿鹏”、“金花”的带动之下,载歌载舞,那飞扬的民调和花样炫目的民族服饰,构成了石宝山缤纷的云朵,整座山浸润在流动的蜜液里,分不清是人间还是仙境,对歌台上,情意迷迷的情歌对唱和柔情似水的三弦声直搅惑得整座山昏昏欲睡。夜幕降临了,被誉为“中国歌城”的石宝山歌会才刚刚开始,篝火烧起来、“肖拉者”(注:白族的集体舞蹈)跳起来、情歌唱起来,这是年青人的世界。那些曾经是年青的 老歌手早已下了山,在他们的梦境里是至今听起来仍觉得面红耳酣的情歌,箐火晚会结束了,青年人已显

13、得“沉醉不知归路”,宽大的马路与石阶已容纳不下他们敞开的心菲,三三俩俩散落在石宝山的坡坡谷谷。龙头三弦弹起来,情哥情妹放胆唱起来。听起来,那是夜莺啼血。“龙头三弦响铮铮,曲如流水不断根,三股丝弦弹一调悄悄诉心声。三弦无嘴会说话,曲到无声胜有声,令日兄妹相会后,情爱日日深4”白族龙头三弦触动着歌者每一根神经,擦拨得他们几欲疯狂。这边弦声响,那边诉爱幕之心;“当对天地日月讲,和你相爱百年长、和你相爱情意真,是非让人讲。相爱爱到头发白、相亲亲到齿落光,和你相爱一千岁,拄拐杖相访【5】”。世上所有的歌,只有白族情歌才有这样大的力量吧!情歌唱累,口也渴了,乘着情歌的翅膀,情投间合的阿哥阿妹们,成双成对地

14、迷失了。石宝山上的歌会就是这样冲破民俗、民族、语言、融活了各族人民的心距、心声,也链接了各族人民的友谊,亦缔结了各地区白族人之间的伦理与婚育的桥梁。 有人这样评价石宝山歌会:“白族的情人节”。各地区白族之间以及白族与其它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大溶炼。民族民俗风情的大演练。是的,白族民歌就是通过石宝山歌会等这样形式的载体对民众执行语言教育功能。 结语 综上所述:剑川白族民歌,不但有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广泛的传唱率,而且具有其特殊的白族民众的教育功能,充分了解和利用好这一特点,对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同时对剑川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不可小藐的力量。参考文献:【1】段明生. 白族的家庭教育J. 云南教育. 1998, 1: 23-24【2】【3】大理文化论苍洱文苑书编辑委员令编,杨政业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