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50614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新版)语文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真挚感情。(2)理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典型细节的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2)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感悟母爱,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教学重点】(1)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的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大堰河

2、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2)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教学难点】赏析诗歌艺术特点:一是借叙事抒情,二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艾青出生

3、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三、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家人听信算命先生所谓“克”父母的诳言,刚出生就被寄养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少爱美术,曾赴法

4、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 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四、关于大堰河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

5、,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五、检查预习1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课件出示)大堰河yn 檐头yn 瓦菲fi 灶火zo 荆棘jng j 掐死qi 匾bin 火钵b 碾nin 忸怩 ni n 冰屑xi 团箕j 凌侮w 叱骂ch 咒语 zhu2解释词语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天伦叙乐:指家庭亲人间团聚所有的欢乐。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凌侮:欺凌、侮辱。叱骂:责骂。飘泊:漂泊,比喻生活不固定。六、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录音。(2)注意读准字音。(3)准确把握情

6、感。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奏,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3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师: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乳母真挚的怀念和深切赞美的感情,进而表达了对广大劳动妇女乃至劳动人民的挚爱,表达了对“不公道世界”的诅咒、控诉之情。五、合作探究1理清结构层次。师:这首诗根据诗人情绪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尽量按照学生的理解加以归纳概括:第一部分(12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其与“我”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

7、的品质。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2体会感情师: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3诗歌就题材而言,这首诗是叙事诗、抒情诗还是哲理诗? 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大堰河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所以这首诗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4学习第一部分。(1)朗读1

8、、2小节,从第1、2小节诗中可以看出大堰河怎样的人生经历?(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诗人仅仅抓住了人物的名字这个细节来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事实。(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反复,加强感情和音节的旋律,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诗歌的抒情效果。这里,突出了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小结: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5学习第二部分。(1)

9、在第3节中,诗人想起了大堰河有关的哪些事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诗人描述了大堰河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压着雪满是荒草的坟墓、破旧的宿舍、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组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而开篇就写大堰洒的墓地,则为全诗笼罩了悲剧的气氛。(2)探究课后二题,有感情朗读4-10节,思考并回答:在这几节诗中诗人记叙了大堰河的一些什么事情?这一部分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第一层(4、5节):描写“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情景。第二层(6-8节):写“我”回到生“我”的父母家里后的感受

10、和大堰河的生活。第三层(第9、10节):描述了大堰河的悲惨结局。(3)揣摩诗歌4-7小节。怀着真挚的感情用朴素的笔调,诗人在诗中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诗人以诗来概括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大堰河是勤劳的,我们一起来朗读第4节与第7节,去体会下她的“乳母生涯”,与“佣工生涯”。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用了八个排比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

11、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排比的作用: 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这一节读的时候要读的慢,读的重,读的深沉。 作者在第6节中两次提到“我做了生我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为什么说是新客呢?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实际上是被父母变相的遗弃了。他所享受到的母爱完全来自大堰河,所以对他而言,回到亲生父母家里,有一种浓浓的陆生感,因此说自己是“新客”。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自己陌生的家,有何作用?从住、

12、穿、吃三个方面描写。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对比。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4)仔细体味一下,诗中的叙事和一般记叙文的叙事有什么不同,诗中的抒情与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抒情又有什么不同。请读读印象最深的诗句,谈谈这首叙事抒情情的特点?诗歌中的叙事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事不同,诗歌中的叙事一般不像记叙文中的叙事那样完整、具体,而是具有概括性和提示性,往往只截取事件的关键情节和片段,简洁、明快,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诗中的抒情常常充溢在诗句之中,一般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是以直接抒发感情来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常常借景抒

13、情、托物言志。3学习第三部分。(1)分析第10节写作手法的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微薄的葬礼)(朗读) 齐读第10节,思考:第10节写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什么?这一节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殓之薄,这一重一薄形成了鲜明对比。“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几束”、“一手把”形成强烈的反差,生前辛勤劳作与死后的惨淡萧条的对比突显出大堰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达诗人对她的赞美和对不公平世界的诅咒和控诉

14、。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2)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第11段深化悲剧气氛,激发读者对大堰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4第四部分是诗的结束,作者从对往事的回忆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与开头相呼应。诗人用六个“呈给你”和两个“呈给”的排比、反复,饱蘸激情,盛赞大堰河的灵魂乃至亲抚过自己的手、唇、脸颊、乳汁,情感奔放通畅,是抒情高潮。最后一节回应开头,重现诗的主旋律。整首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1)思考:作者为什么用“紫色”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第一种观

15、点: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第二种观点: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这一节,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停留在大堰河一个人身上,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2)齐读11节,诗歌结尾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分析。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括,照应了全诗。诗人用呼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