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50495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 语文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单元测试题单元测试题 (时间:90 分钟;分数: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一、积累与运用(共 23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曹刿(gu)畎亩(qun) 负笈(j)自刎(wn) B.逡巡(su)嘉肴(yo) 旗靡(m)车辙(zh) C.荷担(h)莫邪(y) 重茧(chng) 采樵(qio) D.折戟(j)稽首(j) 观宇(gun) 自诩(x)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人恒过(常常)右手秉遗穗(拿着) B.自诩遇仙(夸耀)彼竭我盈(充满) C.小大之狱(监狱)征于色(征验,表现) D.必以情(实情)不知

2、其旨也(味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B.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人深省 C.虽不能察 察言观色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又何间焉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1 分) A.门人然烛来B.当于汤镬煮之 C.曾益其所不能 D.满坐寂然 5.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1 分) 例句:肉食者谋之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道士问:“何术之求?” C.公将鼓之 D.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其他三项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其饯我于月宫可乎B.饿其体

3、肤 C.乃问其母D.王如其言 7.下面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前两段都运用排比修辞,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B.教学相长选自十三经注疏 ,题目的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即在教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C.曹刿论战一文刻画人物非常传神,如“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

4、仅仅 8 个字就刻画 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D.观刈麦这首诗写诗人观看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困村妇 的悲惨诉说,表现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不作为的愧疚之情。 9.默写填空。 (8 分) (1) 己亥杂诗中以花自喻,表明诗人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的句子 是“_ ,_ ” 。 (2)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高度概括了历代人民共同遭遇的句子是 “ _;_” 。 (3) 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_?_ ” 。 (4) 观刈麦一诗中用来表现农民无限辛苦又期盼延长时间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_,_” 。 10.名著阅读。 (2

5、 分) 格列佛游记中主人公格列佛第一次出海远航太平洋乘坐的是“羚羊号” ;第二次出海乘 坐的是“_” ,到了“大人国” ;第三次出海乘坐的是“_” ,先后到过 “飞岛国” “巫人国” 。 二、综合性学习二、综合性学习(共 9 分) 学了教学相长一文后,语文老师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准备在班上举办一次以“实践 出真知,巧从实践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1.请你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 分) 12.某小组准备以“认识对联,提高素质,彰显特色”为活动主题,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活 动方式?(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 (4 分) 13.琼花是这次综合实践活动

6、的积极参与者,可琼花的妈妈认为这样会影响了孩子的 学习,不让她参与活动。作为琼花的同学,你该怎样说服琼花的妈妈?请把你要说的话写 下来。 (3 分) 三、阅读与理解(共三、阅读与理解(共 4343 分)分) (一)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6 分)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碛(q)西:安西都护府。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酒家垆(l):酒家。 14.首联写了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3 分) 15.

7、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 。你是否同意“另类”这一说法?请联系学 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3 分) (二) (12 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 【乙】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 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选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注释】销:熔化。鞴(bi):古代用皮革制成的鼓风器。铸:浇铸。既:已经。 随模:按照模型。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8、。 (4 分) (1)虽有嘉肴,弗食( )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3)逸于作文者此也( ) (4)只要识模(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教学相长使相之 B.教学相长扬长避短 C.一冶即成 一触即发 D.虽有至道任重道远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19.下列对【甲】 【乙】两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甲】文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一句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B.【甲】文集中论述了

9、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C.【乙】文运用设喻的方式,生动地论述了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关系。 D.【乙】文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 (11 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10、“未可。 ”齐人三鼓。刿 曰:“可矣。 ”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曹刿论战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 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

11、得其前 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 ”乃罢其兵。 选自春秋战国异辞 2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弗敢加也(虚夸,谎报) B.战则请从(跟随) C.如是者三旦(次) D.黄雀延颈(伸长) 21.你从曹刿身上学到了什么?(答出两点即可) (3 分)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乃罢其兵。 23.下列对【甲】 【乙】两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从【甲】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B.【甲】文语言极其精练,如曹刿指挥长勺之战时,只用了“未

12、可” “可矣”四个字,但却 充分反映出他过人的智谋和果断的行事风格。 C.【乙】文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凡事要瞻前顾后,全面考虑,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 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 D.吴王与鲁庄公的性格有相同之处,即他们都能听取他人的劝告;曹刿与“少孺子”的进 谏方式也相同,即他们都是直接发问。 (四)干将莫邪(节选) (8 分)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 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 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 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

13、“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煮头, 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 也。 ”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 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2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入山行歌(从事) B.王如其言(按照,依照) C.王即临之(看) D.客以剑拟王(用) 25.下列句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指代的内容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愿王自往临视之B.乃分其汤肉葬之 C.当于汤镬煮之 D.王即临之

14、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1)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2)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五)劳山道士(6 分)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 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 家,未谙此苦。 ”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 ”王曰:“弟子 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 ”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 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 ”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 ”王面墙,不敢入。

15、又曰:“试入之。 ”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 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 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遂助资斧,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 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渐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 已。 2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2 分) (1)今阅两三月( ) (2)我固谓不能作苦( ) (3)归宜洁持( ) (4)俯首骤入,勿逡巡( ) 28.下列各句与“何术之求”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夫战,勇气也B.遂助资斧,遣之归 C.何陋之有D.此乃勇士头也 2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劳山道士节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劳山道士。 B.整个故事是按照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的顺序来叙述的。 C.本文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不畏艰辛,一个人才能有所成就,否则终究会碰壁的。 D.文中的“果然”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