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 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21584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 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 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 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 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 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 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 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受大气干湿状况的影响,干燥状况下约为0.98/100米,湿润状态下约为0.65/100米。读某区域地形图(左图)和地形剖面图(右图),完成12题。1.脐橙为亚热带水果,多分布在光、热、水条件较好的肥沃沙壤土地区。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脐橙生产规模()A.甲乙丙 B.乙丙甲C.甲丙乙 D.乙甲丙2.若由图所示地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15,则地7月与1月平均气温年温差最有可能为()A.6 B.9C.16 D.20答案

2、1.B2.D解析第1题,由图中纬度分布和海陆位置可知乙、丙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光热条件好于甲(温带海洋性气候);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乙地处河流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多肥沃沙壤土,比甲、丙条件好,故生产规模应是乙丙甲。第2题,由题干可知地1月、7月平均气温年温差为16,地和地同处山地迎风坡,且海拔地较地低1 000 m左右,所以地大气较干燥,气温垂直递减幅度较大,故平均气温年温差应该大于16,直接由选择项或计算可知最可能为20。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大气中某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据图判断,甲地此时高空的风向为()A.正西 B.东南C.正东 D.西北4.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

3、、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B.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C.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D.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答案3.C4.C解析第3题,图中甲地南面对应的高空是高压,北面对应的高空是低压,甲地位于南半球,南半球高空的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向左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因此甲地此时高空的风向为正东。第4题,图中35S对应的高空是低压,说明近地面是高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此时当地是夏季。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是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A错。华北平原冬小麦正值冬眠,B错。南极是极昼时期,冰川融化速度快,C对。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D错。下图是某时刻某市附近地区垂直温度变化(/100米

4、)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5.图示发生大气逆温现象距市中心的范围是()A.16.5 kmB.1.55.2 kmC.1.55.5 kmD.1.5 km以内和5.2 km以外6.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500米 B.100米C.350米 D.150米7.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高空扩散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答案5.C6.C7.B解析第5题,逆温现象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观察图示区域可判断0等温线内的部分出现逆温现象,利用逆温区的左右界限与市中心比较即可。如下图中阴影区为逆温区,水平范围出现逆温现象的范围为图示两实线箭

5、头所指区域1.55.5 km,选C项。第6题,0等温线最高点的高度即是。图示虚线箭头所指高度为350米,选C项。第7题,当出现逆温现象,由于气温下低上高,大气不能形成对流运动,从而抑制污染物向高空扩散,选B项。下图为“信风带中的某海区水温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情况”。读图回答89题。8.甲处的水温可能为()A.16.5 B.19.5C.18.5 D.17.59.图示海区表层洋流性质和位置可能是()A.暖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B.寒流,南半球大洋西岸C.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D.寒流,北半球大洋东岸答案8.B9.C解析第8题,图中甲处有一暖流流经,温度较高。图示等温线温差是1,所以甲的取值

6、范围是1920之间。第9题,全球气温变化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图示海区海水温度北高南低,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是南半球海区;该洋流是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是暖流;南半球低纬暖流在大洋西岸。林树下线是指干旱河谷地区由低至高出现的灌丛到森林的混合交错带的平均海拔。下图示意四川省北部某干旱河谷山区自然带垂直分布及林树下线1999年和2009年的分布变化。回答1012题。10.林树下线平均海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水分 B.气温 C.气压 D.光照11.关于该地山区林树下线与坡向的关系及其原因组合正确的是()A.南坡高于北坡南坡为阳坡,比北坡热量条件好B.西坡高于东坡西坡为背风坡,比东坡热量

7、条件好C.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比东北坡好D.东南坡高于西北坡西北坡为阴坡,水分条件比东南坡好12.林树下线的海拔受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与1999年相比,引起2009年林树下线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A.全球变暖 B.坡度变大C.城镇建设占地 D.退耕还林答案10.A11.D12.D解析第10题,森林适宜生长在水分条件好的地区。读左图可知,图中1处为地带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为干旱河谷小叶灌丛,说明水分条件差,海拔再升高又出现了森林,是由于随着海拔升高,地形雨的影响,水分条件好所致,所以影响林树下线的因素为水分。如果是气温的话,气温随海拔升高降低,不会出现森林

8、灌丛森林的变化。气压和光照对林树下线没有什么影响,故选A。第1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影响林树下线的因素主要为水分,AB错。读右图西南坡和东北坡林树下线高度相差无几,且我国四川北部地区不受西南季风影响,C错。东南坡高于西北坡,西北坡的水分条件好,是由于西北坡属于阴坡,蒸发量小所致,D对。第12题,读图可知,与1999年相比,2009年林树下线降低。全球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加剧,水分条件变差,下线升高,A错。人类活动对坡度的影响较小,B错。城镇建设用地增多会压缩林树生长空间,导致下线升高,C错。退耕还林会使当地的局地气候发生变化,水汽的含量增多,降水增加,林树下线降低,D对。雪线是指常年积雪的下限,即

9、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读以北半球山峰为主的一些著名山脉与山峰雪线高程图,完成1314题。13.影响图中雪线高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坡度 B.降水C.海陆位置 D.气温14.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数量最多的是()A.珠穆朗玛峰 B.横断山C.乞力马扎罗山 D.阿尔卑斯山答案13.D14.C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纬度越低雪线分布的海拔越高,则与气温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所以主导因素是气温。第14题,乞力马扎罗山纬度低、海拔高(山体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最多。秦岭东段支脉伏牛山系北麓重渡沟,植被覆盖在98%以上,且区内有800亩竹林密密层层,可与蜀南竹海相媲美。2015年暑假洛阳市某中学

10、地理夏令营考察了重渡沟,体验了沟内海翠河和金鸡河沿岸“高峡飞瀑藏幽径,绿水秀竹怀古情”的独特环境。据此,完成1516题。15.夏令营登顶依剑锋途中穿过的自然带依次是()A.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冰川带B.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C.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带针叶林带D.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16.海翠河沿岸的800亩竹林,其主要自然形成因素是()A.地形和水源 B.纬度和土壤C.水源和技术 D.土壤和植被覆盖率答案15.B16.A解析第15题,重渡沟地处秦岭北麓温带季风气候区,山地基带应是落叶阔叶林带,随海拔升高更替为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C、D项错误。最高海拔1 668米,没有冰川

11、带,A项错误、B项正确。第16题,我国竹林适宜生长在水热丰富的南方地区。海翠河沿岸位于阳坡、冬季风背风坡,山谷水热条件较好,能够满足竹子生长要求。A项正确。下图为“山地城镇农业产业垂直布局特征示意图”。读图回答1719题。17.图示低海拔地区发展精细农业的主导因素是()A.土地面积广大B.土壤肥沃,单产高C.气候适宜,水热组合好D.人多地少,土地价值高18.图示海拔、地租高低、农业区产值之间的关系是()A.海拔越高,农业区产值越高B.海拔越高,土地租金越低C.农业区产值与海拔无相关性D.距市中心越远,土地租金越低19.图示表明,山地城镇农业不同海拔上布局何种类型农业区取决于()农民意愿市场需求

12、土地租金生态因素A. B.C. D.答案17.D18.B19.C解析本题组以山地城镇农业产业垂直布局特征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图形的判读分析能力。第17题,从图示看,低海拔地区土地租金最高,精细农业投入高,产出大,是最关键的因素。第18题,从图示看,海拔越高,土地租金越低,受土地租金影响,海拔越低,农业区的产值也应越高。第19题,从图示看,中低海拔上发展何种农业,主要取决于土地的租金。但高海拔地区生态脆弱,以生态保护为主要考虑因素。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完成2021题。20.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

13、山过渡地带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21.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变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答案20.D21.A解析第20题,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 500米之间,尤以1 000米人口密度最大,可确定该地在热带地区,排除A选项,B选项人口集中于海拔200米左右的恒河平原上,不符合。C选项亚马孙平原湿热,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 000米的巴西高原上,也不符题意。选D。第21题,该地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选A。对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够紧,找问题的多,批评教育的少,放松了对分管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对分管部门干部发现的一些违规违纪小错提醒不够、批评教育不力,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用发挥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