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39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19274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39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39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39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39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39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3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3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试卷(注意:本试卷共6页,33题,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第卷 (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每小题2分,共60分)1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 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C. 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D. 分封

2、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围绕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优劣问题展开了争论,为此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后来毛泽东同志在七律读封建论中写道:“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表明他的观点A. 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B.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C. 儒家远比法家高明 D. 法家才是思想正统3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 B. 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3、C. 中央设立“三公” D. 确立三省六部制4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A. 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 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 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 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5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 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

4、.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6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A. 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 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C. 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D. 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7德国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最为持久的征服。”此处“最为持久的征服”主

5、要指A. 万民法内容 B. 成文法 C. 民主选举制 D. 自然法思想8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对“共和”的认同远甚于“民主”,因为“民主”常常等同于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但同时也相信国家管理中抑制政府暴政必须有人民的存在。为此,他们当时选择了A. 联邦制 B. 政党制 C. 代议制 D. 普选制9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 促进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10中国古代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

6、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不正确的是图1反映了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图2体现了汉代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图3反映了唐代制瓷业的成就图4体现了北宋河南钧窑的制瓷技术A. B. C. D. 111844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办理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1866年清政府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1868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驻地移至南京,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这种变化反映出A. 政府重视东南赋税收入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 清朝中央外交机构近代化 D.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7、12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 西方法律逐渐影响中国 B. 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C. 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 D. 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13有学者认为,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A. 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B. 文化传统己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C. 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

8、度D. 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4丘吉尔在二战后极力鼓吹欧洲联合,但在表述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时却用“with”一词而不用“of”一词。这表明丘吉尔A. 试图建立英国主导的欧洲联合 B. 奉行英国传统的外交思想C. 正视英国战后国际地位的下降 D. 积极推动欧洲联合的进程15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A. 世界霸权面临激烈争夺 B. 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的精神C. 经济

9、区域化的加速发展 D.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16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这项措施的目的是A. 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 B. 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C. 消灭竭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 D. 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1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

10、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18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19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A. 主张加强君主

11、专制 B. 提倡格物致知之法C. 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D. 强调教育循序渐进20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21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A.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 人是万物的尺度C.

12、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理念是万物本源22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A. 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B. 赎罪券和圣经C. 教会专制和封建统治 D. 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23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A. 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 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 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24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13、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B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25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A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C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26“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己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由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为此,法国思想家A反对教会垄断教义解释 B打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提倡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27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贏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