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219208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河北省唐山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说明: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这是2015届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社会转型的概括解读,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2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

2、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3中国社会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手段),二是强兵(以兵力确保君主广泛的霸权或主权)。”掀起“这一思潮”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4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在地方有了政绩

3、,再经长官推举到中央,经过中央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B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C材料体现的是世卿世禄制 D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5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模式的形成发展6阅读古代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有姓名朝代著作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郭守敬元朝授时历李时珍明朝本

4、草纲目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表中著作一脉相承 农耕经济是古代科技发展的保障 A B C D7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8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 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有利

5、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9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10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11宋代“民聚

6、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 871个。这表明宋代 A城市化不断发展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 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12宋代很多名儒乡士纷纷建立书院,其教育宗旨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教学内容上则兼有五经与史学诗文。造成书院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公立教育系统朽坏 B新的思想体系兴起 C经世致用成为潮流 D科举内容发生变化13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

7、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14 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8、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6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 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 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17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

9、,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18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19“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20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

10、行者领其事。若请给度牒(由官方颁发出家僧侣得度之证明书),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这一措施有利于 A强化对百姓思想控制 B丰富科举考试内容 C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D加快佛教势力扩张21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 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2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时间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

11、731620年)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23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B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24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

12、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251659、1703及1736年松江府先后三次就布商字号仿冒诉讼纠纷立碑告示:“众商各立号记,上供朝廷之取办,下便关津之稽查,取信远商,历年已久,向有定例,不容混冒。”如有“复行假冒,起衅生端,上误国课,下病商民”,则“正法施行,决不轻贷!”这反映出当时 A松江棉布生产全国领先 B仿冒商标成为普遍现象 C政府重视维护市场秩序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摒弃26儒林外史记载:两个读书人在茶馆喝茶,看到一个商人,大概挺有钱,也儒冠儒服,一副知识分子的打扮,坐在那里喝茶,于是把那个商人一阵好打:你也敢来冒充儒生!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