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一、二章经济基础知识)课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194524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4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一、二章经济基础知识)课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一、二章经济基础知识)课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一、二章经济基础知识)课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一、二章经济基础知识)课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一、二章经济基础知识)课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一、二章经济基础知识)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一、二章经济基础知识)课(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经济基础知识,第一节 宏观经济分析,一、宏观经济发展目标 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包括四个,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分别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等指标来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及其衡量指标,二、经济周期 又称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是指经济处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经济波动的周期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一般来说,如果经济处于繁荣时期,银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就会比较好,如果经济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银行业整体上也难以保持健康。,

2、三、经济结构从不同角度考察的国民经济构成 (1)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等。 (2)对商业银行的直接、间接影响 直接:经济结构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 间接:经济结构会通过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来影响商业银行。,(一)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可分为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采矿、制造、建筑、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由于我国经济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从而限制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二

3、)消费投资结构,四、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第二节 行业经济发展分析,行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 一、我国的行业分类 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我国行业分类如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

4、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二、行业分析基本内容 (一)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分析 1.完全竞争的行业 2.垄断竞争的行业 3.寡头垄断的行业 4.完全垄断的行业 (二)经济周期与行业分析 1.增长型行业 2.周期型行业 3.防守型行业,(三)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一般说来,行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时期,行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1.初创期。 2.成长期。 3.成熟期。 4.衰退期。 (四)影响行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1.技术进步。 2.政府政策。 3.行业组织创新。 4.社会变化。 5.经济全球化。

5、,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2.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会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 3技术是构成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分析应重点评价基础设施的种类、规模、水平、配套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三、区域发展分析 区域发展分析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

6、,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各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分析判断的标准。,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第一节货币基础知识 一、货币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起源与演变 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其他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来表现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 在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并最终产生货币。所以,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出现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作为商品交换媒介

7、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是价值表现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后,伴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不断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和不兑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表现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在与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 1.价

8、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2.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就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第二,不需要具有十足价值,可以用符号代替。 3贮藏手段。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而保存起来时,就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第二,必须是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4.支付手段。货币在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偿还欠款、上交税款、银行借贷、发放工资、捐款、赠与等。,二、货币需求与货币

9、供给 (一)货币需求及影响因素 1货币需求的含义。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流通乎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 2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l)收人水平。 (2)利率水平。 (3)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信用制度发达程度。 (5)汇率。 (6)公众的预期和偏好。 另外,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通讯等技术状况都会影响货币需求。 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愿望、社会各部门的现金需求、社会的信贷资金需求、财政收支等因素,都会影响货币供给总量。,2.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在实践中

10、,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不尽相同,但所依据的标准基本一致,即货币的流动性。 现阶段,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 = M0十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十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十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被称为广义货币;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由于M2常反映社荟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三)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 1,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

11、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一般来说,只有商业银行才有权经营活期存款,在此基础上,形成商业银行创造存款即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 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 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另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即为派生存款。 在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的情况下,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中的超额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客户取得借款后,不提取

12、现金,全部转入另一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接受这笔新存款的银行,在存款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准备金。它在保留一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又可将超额准备金部分用于发放贷款。这样,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出大量的存款。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现代各国的银行制度,一般均采用部分准备金制,都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数额的准备金,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2.货币乘数及影响因

13、素。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作用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l)法定存款准备余率(rd)。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可用于放款的资金越少,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则越少,反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额则越大。,(2)现金漏损率(c)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客户总会有提现的行为。如果在存款派生过程中有客户提取现金,则现金就会流出银行系统,出现现金漏损,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减少,派生倍

14、数也必然缩小,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下降。 (3)超额准备金率(e)。 留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多,用于贷款的部分就越少,使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削弱。超额准备金和活期存款总额是反向比例关系。 (4)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Tt)。 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t)和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t)的变动,可视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的进一步调整。由于按照rtt所提存的准备金是用于支持定期存款所需要的,尽管它仍然保留在银行手中,但它却不能支持活期存款的进一步创造,会使活期存款创造规模下降,对货币乘数K产生影响。,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多少存款货币,要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定

15、期存款准备金率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即: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负债业务,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信用货币的增加或减少,影响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一方面可以创造货币,通过控制现金发行,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节再贴现率、改变再贷款规模、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等手段,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黛,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物价总水平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

16、。因此,世界各国多用物价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率。 I.通货膨胀的原因。 (l)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4)结构型通货膨胀。 需求增加的部门或地区,物价和工资上涨;需求减少的部门或地区,则因价格和工资刚性,其工资和物价却没有相应下跌,因而造成物价总水平的上涨。,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不利于生产正常发展。第二,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2)对分配和消费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会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人阶层的国民收人的再分配。第二,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分配。第三,通货膨胀降低消费规模。 (3)对金融秩序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第一,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扰乱了金融领域的正常秩序;第二,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公众失去对本国纸币的信心,导致一国的货币制度走向崩溃。第三由于通货膨胀使生产领域受到打击,流通领域则存在过度的投机,导致经济紊乱。第四,通货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