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试题一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59476 上传时间:2018-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试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试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试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试题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试题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试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试题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四川省三台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模拟考试试题(一)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载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这体现出孔子强调()A.礼乐制度B.以德治国 C.中庸人和D.孝悌之义2.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

2、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D.君轻民贵3.(2016重庆模拟)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4.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以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A.道家B.儒家 C.墨家 D.法家5.某学者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却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

3、天下。”法家能够“独步天下”是因为()A.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 B.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C.迎合了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 D.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6.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A.儒学内部存在分裂与斗争 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7.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

4、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8.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 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9.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

5、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D.孔子的德治思想10.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11.(2016昆明调研)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表明他主张()A.用天来限制皇权 B.用天来加强君权 C.加强中央集权D.使儒学处于独尊1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

6、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13.史书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看来,汉武帝时()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14. (2015昆明模拟)史书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

7、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武帝采取以上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地方B.削弱相权 C.选拔人才 D.监察百官15.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B.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 D.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16.唐朝中央机构

8、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A.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防止三省推诿,提高工作效率C.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发挥集体智慧,作出集体决策1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18.汉武帝时全国分设13个以“州”为名的监察区。汉书分叙西汉疆域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亦不见州之治所;而记叙东汉历史的续汉书则将

9、所有的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并将各州治所一一注出。这表明从西汉到东汉()A.郡国并行从未改变 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C.地方制度发生变化 D.监察制日趋完善19.(2015银川模拟)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台谏官地位以加强集权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20.汉朝初年,察举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汉武帝时,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这一做法的主要影

10、响是()A.改变了选拔的方式B.修改了选拔的标准C.规范了选拔的范围 D.提高了选拔的标准2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22.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

11、23.古代,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被称为诽木或谤木的木头,木头上面放一块横板,横板上用来书写诸如对某人有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等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A.分割权力B.出台法律 C.选拔人才 D.监督政府24.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25.(2016南宁模拟)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

12、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长官,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

13、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材料二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以上材料均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材料三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

14、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监察制度较之隋代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有关监察规定的利弊。(12分)(2)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唐宋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规律。(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10分)27(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

15、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28(14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