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知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49605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学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肿瘤学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肿瘤学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肿瘤学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肿瘤学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肿瘤学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学知识(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肿 瘤 学 知 识,先声药业市场部,什么是肿瘤?,什么是肿瘤?,肿瘤是人体某些组织细胞由于内、外因素引起的细胞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的改变而发生不正常的、与周围组织不协调的新生组织。常以局部肿块表现;人体除了毛发和指甲、牙齿外,任何部位都可发生肿瘤。,癌细胞的特点,分裂速度快、能够无限增殖(细胞永远处于分裂状态) 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产生过多的生长因子 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可侵入相邻的正常组织,通过血液淋巴转移到其他部位 消耗机体的营养物质 分泌毒素,毒害正常细胞,癌细胞形态学特点,癌细胞大小形态不一,通常比它的源细胞体积要大,核形态不一,并可出现巨核、双核或多核现

2、象。 细胞骨架紊乱,某些成分减少,骨架组装不正常。,癌细胞的生理特征,细胞周期失控,就像寄生在细胞内的微生物,不受正常生长调控系统的控制,能持续的分裂与增殖; 具有迁移性:细胞粘着和连接相关的成分(如ECM、CAM)发生变异或缺失,相关信号通路受阻,细胞失去与细胞间和细胞外基质间的联结,易于从肿瘤上脱落。许多癌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并且能产生酶类,使血管基底层和结缔组织穿孔,使它向其它组织迁移 ;,接触抑制丧失,正常细胞在体外培养时表现为贴壁生长和汇合成单层后停止生长的特点,即接触抑制现象,而肿瘤细胞即使堆积成群,仍然可以生长; 定着依赖性丧失,正常真核细胞,除成熟血细胞外,大多须粘附于特定的

3、细胞外基质上才能抑制凋亡而存活,称为定着依赖性(anchorage dependence)。肿瘤细胞失去定着依赖性,可以在琼脂、甲基纤维素等支撑物上生长;,癌细胞的生理特征,癌细胞的生理特征,去分化现象,已知肿瘤细胞中表达的胎儿同功酶达20余种。胎儿甲种球蛋白(甲胎蛋白)是胎儿所特有的。但在肝癌细胞中表达,因此可做肝癌早期检定的标志特征。 对生长因子需要量降低,体外培养的癌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要量显著低于正常细胞,是因为自分泌或其细胞增殖的信号途径不依赖于生长因素。某些固体瘤细胞还能释放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向肿瘤生长。获取大量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癌细胞的生理特征,代谢旺盛,肿瘤组织的DNA和

4、RNA聚合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组织,核酸分解过程明显降低,DNA和RNA的含量均明显增高。 蛋白质合成及分解代谢都增强,但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甚至可夺取正常组织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结果可使机体处于严重消耗的恶病质(cachexia)状态。,癌细胞的生理特征,线粒体功能障碍,即使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也主要是糖酵解途径获取能量。与三个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增加和同工酶谱的改变,以及糖原异生关键酶活性降低有关。 可移植性,正常细胞移植到宿主体内后,由于免疫反应而被排斥,多不易存活。但是肿瘤细胞具有可移植性,如人的肿瘤细胞可移植到鼠类体内,形成移植瘤。,不死性 迁移性 失去

5、接触抑制,癌细胞的特点,人体为什么会长肿瘤?,肿瘤的病因,化学致癌因素:化学物质与污染物(砷、苯、煤焦 油、汽车尾气、核物质泄漏等) 直接致癌物:无需代谢-烷化剂、亚硝酰胺 间接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胺类、亚硝胺及黄曲霉菌; 促癌物:巴豆油、糖精、苯巴比妥等,肿瘤的病因,物理致癌因素:各种射线及太阳光(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 电离辐射: 光子 电子 形成自由基 重粒子 紫外线:皮肤癌、恶性黑色瘤,致癌病毒 DNA 类-癌 RNA 类-肉瘤 乙型肝炎病毒-肝癌 流行病学证据 HBx 基因 急性 慢性 EB病毒-鼻咽癌、Burkit淋巴瘤 EB病毒基因组 172kb 编码潜伏膜蛋白 人乳头状瘤-宫颈

6、癌、外阴癌、皮肤癌 E6和E7是HPV的癌基因,抑制P53,肿瘤的病因,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及作用机制: (一)遗传因素 (二)宿主对肿瘤的反应-肿瘤免疫 1 、肿瘤抗原 2、 肿瘤免疫 3、 免疫监视,肿瘤的病因,肿瘤的病因,细胞中活化的原癌基因被称为癌基因。原癌基因是一些与病毒癌基因类似基因,在细胞中行使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活化-点突变、易位和扩增 肿瘤是细胞中多种基因改变累积的结果,这些基因改变主要发生在三类细胞基因,即: 癌基因(oncogene);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DNA修复基因(DNA repair gene)。,获得性环境因素 化学

7、致癌 物理致癌 病毒致癌,体细胞基因组突变,遗传基因突变 遗传因素,激活促进 生长的癌基因,恶性肿瘤发生,改变后的基因产物的表达 和调节性基因产物的丧失,转化和演进过程 多克隆增生 单克隆增生 异质性,灭活 肿瘤抑制基因,肿瘤从本质上说是基因病,癌症的诱因,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心理压力、紧张的生活状态 不良的生活方式 (1)饮食习惯: 饮食水平是衡量生活水准的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常食用烧烤、腌制食物激活原癌基因 (2)吸烟、酗酒肺癌,人即使有致病的基因存在,如果没有致病的条件和环境,疾病也不会产生。 对于疾病和癌症我们从人本身去做深度的剖析,从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上去寻找,还只是探索的一个方

8、面,还应从人类生存的环境、社会状态、心理状态去探究,才能更为全面的认识疾病、把握疾病、从而战胜疾病。,癌症的诱因,肿瘤的分类,肿瘤分类,根据其对机体危害及细胞分化成熟程度分为两类 :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癌症”(cancer),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一般根据组织来源命名。 任何来源的良性肿瘤均称为“瘤”,如腺瘤。 来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血液和淋巴组织属间叶组织,瘤细胞无肿块形成,称为白血病。,肿瘤的命名原则,机体内某些组织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呈膨胀性生长,似吹气球样逐渐膨大,生长比较缓慢。由于瘤体不断增大,可挤压周围组织,但并不侵入邻近的正常

9、组织内,瘤体多呈球形、结节状。周围常形成包膜,因此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用手触摸,推之可移动,手术时容易切除干净,摘除不转移,很少有复发。这种肿瘤对局部的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的作用,一般不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也很少发生坏死和出血。手术切除后,经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其组织分化程度好,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相似,无核分裂或核分裂稀少,无病理核分裂现象。,良性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多发生于皮肤、皮下、骨膜及长骨两端。如纤维肉瘤生长迅速,肿瘤晚期常有坏死、出血、切面灰红色、质均匀细如生鱼肉状。骨肉瘤以青年人为多,好发于四肢长骨之两端,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

10、端及肱骨上端最多见。骨肉瘤发展迅速,病程短,开始在皮质内生长,可逐渐向骨髓腔发展,有时向外突破骨膜,侵入周围软组织,易引起病理性骨折。常见的还有平滑肌瘤、淋巴肉瘤、滑膜肉瘤等。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恶性肿瘤:肉瘤,医学上把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如发生于鳞状上皮细胞的叫鳞状上皮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身体原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管、喉、阴茎等处。发生于腺上皮细胞的叫腺癌。多见于胃、肠、乳腺、肝、甲状腺、唾液腺、支气管及子宫体等处。人体的这些器官如有恶性肿瘤生长,则分别称为皮肤癌、胃癌、食管癌、肠癌等。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从转移途径看,癌多

11、经淋巴道转移。,恶性肿瘤:癌,1 、膨胀性生长 多数良性瘤的生长方式。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2 、外生性生长 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的腔面的肿瘤,向表面生长。良恶性肿瘤。 3、 浸润性生长 恶性肿瘤。瘤细胞分裂增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和血管内。向树根长入泥土一样,浸润破坏周围组织。,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流行病学,肿瘤的流行病学,虽然肿瘤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是一直到20世纪初在全世界都比较罕见,在居民常见死亡原因中不占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反展,急性传染病、新生儿死亡、结核病和营养不良等迅速被控制。,居民预期寿命的显著延长; 肿瘤诊断水平的提高; 环境中致

12、癌物的增多,吸烟和空气污染等因素,从20世纪初先是发达国家,以后到了20世纪中叶在发展中国家,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增高。,肿瘤的流行病学,目前在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肿瘤在居民死亡原因中占首位或第二位。 具体来说,发病率继续上升的首先是肺癌,其次是大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另外一些常见的癌症发病率已经开始下降,比如子宫颈癌,胃癌,食管癌和外阴癌等。,肿瘤的流行病学,虽然我们现在总是在描述癌症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高的事实,但是还是不应忽视在发达国家的有些癌症的发病率已经在下降。 加拿大1995年以来很多许多常见肿瘤的发病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男性肺癌已经明显下降,女

13、性由于吸烟比率提高发病仍在升高。,肿瘤的流行病学,美国在1997年肿瘤发病率已经持平,有些已经开始下降。 日本学者2000年报道他们的癌症死亡率目前已不在升高。 这些都反映了环境的治理和大力宣传戒烟的效果。,肿瘤的流行病学,儿童肿瘤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1960年-1995年间英国儿童肿瘤死亡率下降了60%,美国儿童肿瘤总的治愈率从1960年的28上升到1996年的70,均说明儿童肿瘤治疗方面的进步。,肿瘤的流行病学,肿瘤的侵袭、转移,肿瘤的扩散,直接蔓延或侵袭 转移(metastasis) (1) 淋巴道转移 (2) 血道转移 (3) 种植性转移,转移的定义,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生长部位

14、, 通过各种途径的转运, 在机体内远离原发部位的器官 / 组织继续增殖生长, 形成同样性质肿瘤 (转移瘤) 的过程. 原发瘤(primary tumor) 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肿瘤演进 (progression),指从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所必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综合, 至少包括: 失控性生长, 血管化, 抗药性, 浸润, 转移等. 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演进的最后阶段.,转移的基本过程,原发部位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 穿越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壁进入管腔 与血小板聚集或形成小瘤栓, 随血液 / 淋巴液运输 到达靶器官毛细血管床, 与该部

15、位的血管 / 淋巴管内皮细胞发生粘附 穿越管壁和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 不断增殖形成转移瘤.,浸润 (invasion),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但尚未进入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的阶段,和转移是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 浸润是转移的前提, 但不一定发生转移; 而转移必定包括浸润过程.,细胞外基质:由邻近细胞局部分泌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充填细胞间隙,协助细胞相互连接并参与调节细胞的多种功能如增殖、移行和分化等。 细胞外基质与细胞的结合因不同组织来源而有所不同。有的是紧密包埋接触,有的是部分粘附。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是通过受体来达到的。其中以

16、整合素受体占主要比例。,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 整合素受体 识别 结合 细胞外基质蛋白的 短链氨基酸系列 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处于一种动态可 调节的状态,这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有相 辅相成的作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粘附分子: 代表一组参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作用的细胞表面结构。 作用:(1)增强细胞间的粘附(缺失则可使细胞转变为运动或侵袭状态) (2)赋予细胞与基质相互作用的能力,使肿瘤细胞易于粘附在基质上。 粘附分子由四个超家族组成:整合素、钙粘连素、免疫球蛋白、选择素,粘附分子的种类和作用,肿瘤的临床分期,肿瘤临床分期,根据肿瘤的病理形态对肿瘤进行病理分级,可表明肿瘤的恶性程度,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国际抗癌联盟(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