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核舟记》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41684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核舟记》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核舟记》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核舟记》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核舟记》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核舟记》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核舟记》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核舟记》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1)难读的字音 洢( ) 八分有()奇() 箬( ) 糁 ( )髯( ) 诎 ( ) 戌() 篆() (2)重要的字音 罔( )贻 ( ) 膝() 器皿( ) 衣褶( ) 倚之( ) 轩敞( ) 袒( ) (3)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2、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王 毅 叔 远 甫 刻 二、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1.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人( ) 为宫室、器皿、人物( ) 罔不因势象形 ( ) 尝贻余核舟一( ) 高可二黍许( ) 其两膝相比者 ( )绝类弥勒(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历历数也( ) 钩画了了 ( ) 曾不盈寸(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 ) 左手倚一衡木 ( ) 诎右臂支船 ( ) 三、三读课文,了解内容思路 1.本文的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2将文章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四、四读课文,

3、深入探究 本文介绍了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作者又是如何围绕核舟的特点来加以介绍的? 五、课堂反馈 1.古今异义词: 古义: 古义: 可 今义: 许 今义: 古义: 古义: 尝 比 今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中轩敞者为舱( ) 通计一舟,为人五( )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文曰初平山人( ) 奇:明有奇巧人(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明有奇巧人(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 其人视端容寂”。( ) 3.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

4、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阅读拓展 东坡画扇 (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5、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 。 【注释】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陈诉:状告。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某:我。姑:暂且。发市:开张。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逾:走出。逋(b):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3)至懊恨不胜而去( )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为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扫黑除恶工作中来,束城镇通过由包片班子成员、包村干部、村书记召开各村群众大会广泛宣传动员、公布全镇扫黑除恶举报电话、邮箱和纪委举报等方式,增强人民群众通黑恶势力做斗争的决心,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全民扫黑除恶的浓厚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