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_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同课异构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39591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同课异构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同课异构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同课异构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同课异构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 3_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同课异构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束城镇深入贯彻全市扫黑除恶会议精神,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年级 七科目地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授课类型新课一、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降水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降水的常识,。教材通过大量与降水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

2、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气温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

3、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降水柱图。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空分布规律。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降水柱状图的阅读,识别新的不同类型降水柱状图。出示几种常见的降水柱状图由学生根据读图方法,总结出各图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们知道了世界各地的降水是不一样的,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板书:世界的降水分布等降水量线概念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课

4、本第60页图324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问题(书上活动)。(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扩展: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4)世界降水量最多(雨极)的地区和最少(干极)的地区各分布中哪里?老师: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板书:(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在200毫

5、米以下。纬度因素: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逐渐减少。(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海陆因素:(3)在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地形因素:(4)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板书设计:三)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2.降水分布纬度因素: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逐渐减少。海陆因素:在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压带、风带因素: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六、练习及检测题新学案P40课堂达标训练1-5小题七、作业设计新学案P41综合能力提升2、3、4小题为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扫黑除恶工作中来,束城镇通过由包片班子成员、包村干部、村书记召开各村群众大会广泛宣传动员、公布全镇扫黑除恶举报电话、邮箱和纪委举报等方式,增强人民群众通黑恶势力做斗争的决心,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全民扫黑除恶的浓厚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