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专题复习指导课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126033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6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专题复习指导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专题复习指导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专题复习指导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专题复习指导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专题复习指导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专题复习指导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专题复习指导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选考内容一: 文学作品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1),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其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

2、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对小说散文所作的选择,倾向性极为明显。对小说情有独钟,对散文则选择不多,多年来未选散文作阅读文本。但仍有考查的可能。 阅读鉴赏中外散文,选文一般出自国内外现当代散文名家之手,突出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涉及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承传、人生态度、哲学观念等;选文短小精悍,一般1400字左右。 从考查能力看,“分析综合”是基础和重点;从命题点看,重点语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分析概括、

3、人物形象的鉴赏评价、思想意蕴的探究等考点的试题较为常见;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设置四道小题:一道“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有5项,5分,其中有两项完全正确,一项正确但不全面,两项完全错误,只要选择了错误项,则该题不给分,选择了两个最恰当的给满分,选择了不太全面的给1分),三道简答题。,考题1 (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太湖碎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

4、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AD,单击此处链接阅读材料,考题1 (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太湖碎锦 ,解析:AD。本题考查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A.由第段可知,对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的描写是略写。D.“运用

5、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说法错误,没有运用想象;且第段是从不同角度写太湖的,不是移步换景。,考题1 (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太湖碎锦 ,2文章第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文章第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概括要点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回归原文进行分析是关键,第段是总分结构,第311句具体阐述,特别是第9句是答题的关键。感情的表达主要蕴含在作者对太湖美景的

6、描写和最后一句对太湖人的直接赞美中。,考题1 (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太湖碎锦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参考答案:“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内涵和作用。“太湖碎锦”运用了比喻,“锦”原意为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比喻花样繁多而美好的东西,也指色彩鲜

7、明华丽。联系全文内容可知,题目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碎”则凸显了作者对太湖景观的描写特点,从局部着眼。题目的作用主要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的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考题1 (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太湖碎锦 ,4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要理解所给语句的含义,“远眺”时一览无余,可得总体、宏观之美,又能略去无数瑕疵,朦胧之中富有诗意。“近观不如远眺”即为此意。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看法,就是要结合具体内容,不能

8、脱离文本。,考题1 (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太湖碎锦 ,参考答案:(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

9、景和现实人生。,(2014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

10、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AC,(2014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解析:AC。本文是郁达夫写的一篇谈山水欣赏与艺术、人生关系的随笔,内涵丰富,启示人们珍爱自然,亲近自然,在自然山水中陶冶性情,提升修养。A.“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错。文章第段作者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太独断,太笼统”,对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持否定的态度;后文也提到“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再者,本文中心论点应该是第段最后一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

11、情”,而不是“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 C“清凉散”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文章第段最后指出它是治疗利欲熏心的良药,它是“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2014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解析:由第段第一句“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可以得出,要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就必须关注自然的变化,做一个有准备的欣赏者,这是第一点。第段意在表明现在很多人被世俗所牵累而无法感受山水之美,而第段中提到“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第段中也提到“

12、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二点。而最后一段中的最后一句“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意在说明我们要做到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就必须保存我们的本性和天良,从中可提炼出第三点答案。,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2014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参考答案: 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2014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水及

13、自然景物的欣赏 ,参考答案: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解析:解答此题可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一是在文本内容方面的作用,二是在主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三是在上下文结构安排上的作用。抓住了这些方面,即可概括出答案。,3文章第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4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14、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 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2014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解析:这类题就像写一个小论文,应采取“观点论述”的方式进行答题,因有附加材料,所以对所给出的附加材料也要进行解

15、读。文章的中心是“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就是欣赏艺术和人生”,所以只要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论述的中心,再辅之原文和附加材料的内容进行论述,答这道题时就不会偏离出题者的原意。,(2014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

16、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而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第五章 选考内容一: 文学作品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2),1对词语的语境意义的理解要正确理解上下文,不要受词典意义的限制,或者当尝试用词典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尝试语境意义;对词语的临时意义、隐含意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句的句意、所在段的段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基础上理解词义。,一、词句含义与作用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