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六周 2.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25086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六周 2.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六周 2.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六周 2.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六周 2.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六周 2.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六周 2.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六周 2.5.1 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本节教学分析第一课时,师生将共同分析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公式的推导以教材中的“错位相减法”为最基本的方法,“错位相减法”也是一种算法,其设计的思路是“消除差别”,从而达到化简的目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还有许多方法,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例如,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可得,再由分式性质,得,整理得.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和多媒体技术,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第二课时,在师生共同分析探究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从多种角度探索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会进一步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综合在一起应用

2、成为可能.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中共涉及五个量,将两个公式结合起来,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即已知a1,an,q,n,Sn五个量中的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两个量,这其中渗透了方程的思想.其中解指数方程的难度比较大,训练要控制难度和复杂程度,要大胆地摒弃“烦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求数列前n项和,不仅仅是数学中的数列知识的演绎,更主要的是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等比数列问题需要用数列的知识加以解决.例如,教育储蓄问题、住房贷款问题等等,都是与数列求和有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等比数列模

3、型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列这种特殊的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在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教材例题3设计了一个与计算机相呼应的空间,明确指出: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求一般数列的和.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循环结构既可用于数列描述,又可用于数列求和.从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的设计和安排给学生和教师都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我们把握好,充实好.因此,这里需要适当地安排对一般数列求和的习题和练习,使学生对一般数列的求和有个简单的认识.数列模型运用中蕴含着丰

4、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算法的思想等),这些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和多媒体技术,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比数列求和的计算问题;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分类讨论和转化化归的思想.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和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列求和的计算问题;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结合起来解决有关的求解问题(2)过程与方法采用观察、思考、

5、启发、引导、分析、类比、归纳、探究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严谨科学的解题思想和解题方法的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中有趣的实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数学本身知识的演绎推理和运算,提高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以及将知识融汇贯通的能力;在研究解决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有关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

6、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 (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2)运用数列这个特殊的数学模型解决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教学难点(1)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2)运用数列模型解决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中相应的问题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胶片、投影仪等教学建议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中共涉及五个量,将两个公式结合起来,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即已知a1,an,q,n,Sn五个量中的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两个量,这其中渗透了方程的思想.其中解指数方程的难度比较大,训练要控制难度和复杂程度,要大胆地摒弃“烦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

7、调细枝末节的内容”.求数列前n项和,不仅仅是数学中的数列知识的演绎,更主要的是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等比数列问题需要用数列的知识加以解决.例如,教育储蓄问题、住房贷款问题等等,都是与数列求和有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等比数列模型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列这种特殊的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在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多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教材例题3设计了一个与计算机相呼应的空间,明确指出: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

8、求一般数列的和.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循环结构既可用于数列描述,又可用于数列求和.从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材的设计和安排给学生和教师都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我们把握好,充实好.因此,这里需要适当地安排对一般数列求和的习题和练习,使学生对一般数列的求和有个简单的认识.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 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这个故事大家听说过吗? 生 知道一些,踊跃发言.师 “请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二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三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以此类推.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

9、麦粒以实现上述要求.”这就是国际象棋发明者向国王提出的要求.师 假定千粒麦子的质量为40 g,按目前世界小麦年度产量约60亿吨计.你认为国王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生 各持己见.动笔,列式,计算.生 能列出式子:麦粒的总数为1+2+22+263=?师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你们计算出结果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课件展示:1+2+22+2 63=?师 我们将各格所放的麦粒数看成是一个数列,那么我们得到的就是一个等比数列.它的首项是1,公比是2,求第1个格子到第64个格子所放的麦粒数总和,就是求这个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式子的计算方法:记S=1+2+22+23+2 63,式

10、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课件展示:S=1+2+22+23+2 63,2S=2+22+23+263+264,-得2S-S=2 64-1.264-1这个数很大,超过了1.8410 19,假定千粒麦子的质量为40 g,那么麦粒的总质量超过了7 000亿吨.而目前世界年度小麦产量约60亿吨,因此,国王不能实现他的诺言.师 国王不假思索地给国际象棋发明者一个承诺,导致了一个很不幸的后果的发生,这都是他不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所造成的.而避免这个不幸的后果发生的知识,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知识.推进新课合作探究师 在对一般形式推导之

11、前,我们先思考一个特殊的简单情形:1+q+q2+qn=?师 这个式子更突出表现了等比数列的特征,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生 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师 若将上式左边的每一项乘以公比q,就出现了什么样的结果呢?生 q+q2+qn+q n+1.生 每一项就成了它后面相邻的一项.师 对上面的问题的解决有什么帮助吗?师 生共同探索:如果记Sn=1+q+q2+qn,那么qSn=q+q2+qn+q n+1.要想得到Sn,只要将两式相减,就立即有(1-q)Sn=1-qn.师 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q的取值.生 如果q1,则有.师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一下如果q1问题是什么样的结果.生 如果q

12、1,那么Sn=n.师 上面我们先思考了一个特殊的简单情形,那么,对于等比数列的一般情形我们怎样思考?课件展示:a1+a2+a3+an=?教师精讲师 在上面的特殊简单情形解决过程中,蕴含着一个特殊而且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错位相减,消除差别”的方法.我们将这种方法简称为“错位相减法”.师 在解决等比数列的一般情形时,我们还可以使用“错位相减法”.如果记Sn=a1+a2+a3+an,那么qSn=a1q+a2q+a3q+anq,要想得到Sn,只要将两式相减,就立即有(1-q)Sn=a1-anq.师 再次提醒学生注意q的取值.如果q1,则有.师 上述过程如果我们略加变化一下,还可以得到如下的过

13、程:如果记Sn=a1+a1q+a1q2+a1q n-1,那么qSn=a1q+a1q2+a1qn-1+a1qn,要想得到Sn,只要将两式相减,就立即有(1-q)Sn=a1-a1qn.如果q1,则有.师 上述推导过程,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其本质没有什么差别,都是用的“错位相减法”. 形式上,前一个出现的是等比数列的五个基本量:a1,q,an,Sn,n中a1,q,an,Sn四个;后者出现的是a1,q,Sn,n四个,这将为我们今后运用公式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值得重视的是:上述结论都是在“如果q1”的前提下得到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当等比数列的公比q1时,我们才能用上述公式.师 现在

14、请同学们想一想,对于等比数列的一般情形,如果q1问题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生 如果q1,Sn=na1.师 完全正确.如果q1,那么Sn=nan.正确吗?怎么解释?生 正确.q1时,等比数列的各项相等,它的前n项的和等于它的任一项的n倍.师 对了,这就是认清了问题的本质.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还有其他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探讨一下:合作探究思路一: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我们有:,再由合比定理,则得,即,从而就有(1-q)Sn=a1-anq.(以下从略)思路二:由Sn=a1+a2+a3+an得Sn=a1+a1q+a2q+a n-1q=a1+q(a1+a2+a n-1

15、)=a1+q(Sn-an),从而得(1-q)Sn=a1-anq.(以下从略)师 探究中我们们应该发现,Sn-S n-1=an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关系,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在这个关系式中,n的取值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生 n1.师 对的,请同学们今后多多关注这个关系式:Sn-S n-1=an,n1.师 综合上面的探究过程,我们得出:或者例题剖析【例题1】 求下列等比数列的前8项的和:(1),;(2)a1=27,a9=,q0.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分析:由(1)所给条件,可得,,求n8时的和,直接用公式即可.由(2)所给条件,需要从中获取求和的条件,才能进一步求n8时的和.而a9=a1q8,所以由条件可得q8= =,再由q0,可得,将所得的值代入公式就可以了.生 写出解答:(1)因为,,所以当n8时,.(2)由a1=27,,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