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122844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时廷议是皇帝临时召集的,人员和时间不固定,决定的事情仅供皇帝参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决政事。宋朝宰相以外还有执政,就是副宰相,这个人数比唐朝要多。宋朝是由宰相和执政议决大政。这表明唐宋时期A. 中央官员职责分工更加明确 B. 宰相权势和地位持续下降C. 决策群体扩大和决策制度化 D. 政治决策的效率不断提高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D. 后世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典范3“(宋)国

2、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B. 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C. 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割据隐患 D.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4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反映东汉时期A. 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B. 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C. 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D.

3、 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5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6对于玄武门之变,史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各自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简况如下表。所代表和依靠的社会集团李建成和李元吉关陇军事集团,主体是北魏以来的军事贵族李世民山东豪杰集团,主要是北魏下层士兵的后裔,隋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装农民等据此判断,玄武门之变导致了A. 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 B.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丧

4、失C. 下层民众控制初唐政权 D. 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7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九卿如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警卫)、廷尉(管司法审判)、宗正(管宗室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分为吏、兵、刑、户、礼、工六部。下列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A. 秦代把行政工作分为九类,比唐代的六类更加严密B. 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残留的贵族政治残余C. 唐代的六部制相比秦代的九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D. 从九卿到六部,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加深8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级各极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

5、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9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A. 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 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 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 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10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开元十七年时,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而两监(指长安、洛阳的国子监)仅一二十人,而“流外入仕(即未被编入正式官职,但任满一定年限之后,经过考试合格,授予官职)诸色人等”,则有

6、两千人之多,又是明经、进士的二十倍。唐朝政府的这些做法A. 说明明经、进士是当时科举考试最重要的科目B. 标志着等级秩序森严的贵族政治趋于瓦解C. 客观上有利于封建政府吏治的状况的改善D. 表明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浓厚的儒家特色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一记载:“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及(范)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坐论之礼遂废。”材料说明宋朝A. 官员办事效率提高 B. 宰相决策权的丧失 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传统行政机制发生变化12“在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吏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7、是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变法运动的开展C. 农民起义的冲击 D. 选官制度的改革13有一朝廷讨论调兵征讨某地的叛乱,某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的税就足以养兵,当朝廷命令他们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又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要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这位官员处于A. 西汉后期 B. 唐末 C. 北宋初期 D. 晚清时期14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 提高了

8、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 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 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15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A. 魏晋九品中正制 B. 隋唐三省六部制 C. 元朝设立中书省 D. 清朝设立军机处16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建议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行停止,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后来

9、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利交给总督、巡抚。这一措施A. 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 B. 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C.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反映了地方行政与监察权利的平衡17汉书贾谊传载贾谊上疏曰:“今淮南地远者数千里,越两诸侯,而县(悬)属于汉。其吏民徭役往来长安者,自悉而补,中道衣敝,钱用诸费称此,其若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其势不可久。”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三公九卿制18与宋朝地方分权不同,元朝行省制建立了“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但仍然长期发

10、挥了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作用。主要是因为A. 元朝把地方按地形划分出众多面积小而弱的行省B. 影响元朝中央统治的主要是蒙汉之间的民族问题C. 元朝蒙古族政权主要靠武力镇压地方割据势力D. 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与最高地方官府两重性19汉武帝元狩五年,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章佐丞相举不法”。其直接目的是A. 考察选拔官员 B. 监察百官行为 C. 提升内朝地位 D. 分割丞相权力20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 A. 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 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C.

11、 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21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 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 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C. 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D. 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22对下面图片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古代疆域不断扩大B. 中央集权曲折发展C. 地方自治权力加强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23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说明 A. 秦朝郡县制削弱了中央集权 B. 中央集权制有利

12、于国家统一C. 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林立 D. 西汉郡国并行制达到了目的24海昏侯为西汉所封爵位,第一代海昏侯为汉废帝刘贺,后世代承袭,共传四代,一直延续到东汉。这反映了汉代A. 以分封制为主体制度 B. 较为重视政治传统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君主专制受到制约25史书中关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皇上说:“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这则记载反映出 A从无为到有为转变很有必要 B中外朝制度削弱了君主专制 C地方王国问题仍然威胁皇权 D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 26. 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

13、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曾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

14、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第三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B材料无法体现;根据“汉朝时廷议是皇帝临时召集的,人员和时间不固定,决定的事情仅供皇帝参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决政事”“宋朝是由宰相和执政议决大政”体现出决策制度化,根据“人员和时间不固定”“这个人数比唐朝要多”表明决策群体扩大,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治决策的效率不断提高”,排除D。2【答案】C【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 B 项错误;A、D 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3【答案】B【解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趋向松弛”,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张在地方上扩大自主权,可以使边将以生命保卫国家,国家统一安定,B 项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关于分权的叙述,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地方自主性被削弱,而是反映出地方自主性增强,D项不符合题意。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后汉书反映的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中的“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可知并不是严格规定必须在四十岁以上,故项错误;从材料“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可知只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