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6大题 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观点态度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108148 上传时间:2018-1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6大题 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观点态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6大题 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观点态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6大题 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观点态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6大题 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观点态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6大题 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观点态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6大题 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观点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6大题 现代文阅读(二)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观点态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系统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在系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教育思想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问答活动。考点三分析观点态度(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成人不自在),完成后面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4分该生对“西天取经”的寓意概括不全。没有抓住关键句子“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概括出“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这一寓意。学生乙孙悟

2、空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勇于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孙悟空西天取经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2分该生概括“西天取经”的寓意缺乏上位意识。没有从孙悟空“西天取经”这一个例子中概括出人生的一般意义。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中关于“西天取经”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5段,联系第5段内容,可以总结概括出寓意。一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二是“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直至完成使命;三是“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答案】人生的成长是发

3、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2分)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2分)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2分)强化“3种意识”,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1挈要意识观点是论述类文本之魂,鉴于作者表达观点的复杂性,准确把握其观点态度尤为重要。所谓“挈要”,就要抓住能表明基本观点与作者情感态度的文眼句、中心句以及句中的关键词,文本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的重要语句,段落的关键句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挈要”。只要是读论述类文本,答论述类文本题,首先必须拥有并强化这种意识。2索隐意识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在文中有时不是都那么直接、集中、明显的,因为它们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出来的;而

4、一些关键词句在那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了阅读材料;全面吃透作品的含意,才能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同时,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带有分散性、间接性和含蓄性等特点,它们往往分散于文章不是很显眼的位置,隐含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因此,要把上述的隐性信息挖掘出来,借助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归纳概括分析。3上位意识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分散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这个词语叫“上位词”,概括就是学会使用上位词语。请看2015年江苏卷第17题的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

5、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画横线的三个短语就是上位词语。需要答出上位词语的题,题干一般会出现“角度”“方面”等词语。如何确定上位词语呢?一是从文中找,文中有时会出现这个词;二是靠自己思考、推敲来确定。专 项 练一、(2016苏北四市联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如何微信姜赟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不经意间,有人问起,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思来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议: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也有数据为证:55.2%的用户

6、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5.7亿登录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

7、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也不止一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不“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被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

8、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仿佛丢掉了灵魂。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这就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于是,有人想到了逃离,或卸载微信,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43部,看过书14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确实,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痕迹”。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会让我很不方便”,足以让他再次臣服。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

9、系,跟人有关系。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日,有删改)1作者认为对微信应持有怎样的态度?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6分)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于文章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解决问题部分就集中在了文章最后三段,可从中提取关键词解答。【答案】主动驾驭

10、微信,而非选择逃离。(2分)拒绝过度使用微信,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和扭曲。(2分)端正态度,将微信看作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2分) 综 合 练二、(2016盐城三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4题。(18分) 【导学号:20332056】读书杂谈 鲁迅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

11、,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因为出版物太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

12、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就是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

13、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要先经过思索和读书。(选自而已集,有删改)2简要分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6分)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样的读书”指的是职业的读书,是为了谋生,存在利害关系。作者这样写,也间接地肯定了嗜好的读书。【答案】职业的读书和工匠、裁缝准备工具一样都是为了谋生,(2分)这种勉强的,甚至痛苦的读书不值得特别赞扬,(2分)间接肯定了超越功利的嗜好的读书。(2分)3简述第段的论述层次。(6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