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44619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 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考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回顾】 1.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问题。,(1)划分依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速度 的变化。 (2)两个界面。,地震波,莫霍面,33,古登,堡面,2 900,(3)三个圈层。,大陆,海洋,软流层,岩浆,【知识链接】 岩石圈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统称为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与地壳全部。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

2、意图,回答问题。,大气圈,氮和氧,连续但不,规则,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典型考题研磨】 【典例1】(2018浙江联考)读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为 (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成正比 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透析图文抓题眼,抓关键】,东北-西南,减小,下降,基本一致,【尝试作答】(1) C ,(2) D 。,【解题技法】 地球内外圈层的识别方法 (1)“记

3、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判断,如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莫霍面的深度是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如典例1剖面甲表明的地壳厚度有变化,但数值符合地壳的数值特点),古登堡面指地面下2 900千米处,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等。,【高考模拟精练】 1.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火山喷发后,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

4、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选A。火山灰是火山喷发进入大气圈的飘浮物,其迁移运动如下图所示:,下图为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的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2.图中代表的地球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壳 地幔 地核 B.在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层进入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3.图中的X处即为 (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圈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解析】2选B,3选B。根据图中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特点可知,X处

5、纵波降速、横波消失,因此为2 900千米深度的古登堡面。所以为地壳和地幔,两个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和分别为外核和内核。,(2018佛山模拟)五大连池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4、5题。导学号08620010,4.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 A.圈层 B.圈层 C.圈层 D.圈层,5.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 ( ) A.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

6、自太阳辐射,【解析】4选B,5选B。第4题,读图,圈层是地壳,圈 层是地幔,圈层是外核,圈层是内核。岩浆来自上 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第5题,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 是地幔中的物质到达地表,成为地壳的组成部分,说明 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图中各,圈层是连续的,且各圈层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可是有规则的。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图中各圈层并不是独立发展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加固训练】 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1)、(2)题。,(1)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2)该地可能位于 ( ) A.(40

7、N,116E) B.(30N,90E) C.南极点 D.(0,180),【解析】(1)选B,(2)选D。第(1)题,由图可知,该波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介于3千米/秒到6千米/秒,因此表示横波。第(2)题,该地的横波在地下5千米处波速突然加快,说明该地的地壳较薄,厚度仅有5千米左右,故该地可能位于海洋,只有D选项中的地区位于海洋(太平洋)。,考点二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必备知识回顾】 1.地壳的物质组成: 读地壳物质联系图,回答问题。,(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_的单质或者化 合物,有_、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2)岩石。 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 较大

8、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物理属性,气态,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与实例。,侵入地壳,花岗岩,喷出地表,玄武岩,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石灰岩,页岩,大理,石英,【知识链接】 常见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2.地壳物质循环: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1)动力:地球内部_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2)影响:岩石圈的诞生与消亡,大地的沧桑巨变及 _的持续转化。,放射性物质,地壳物质形态,(3)过程。,冷却凝固,外力,变质,高温熔化,【知识链接】 地壳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9、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典型考题研磨】 【典例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 用,正确的是 ( ) A.指化学沉积作用 B.指搬运作用 C.指成岩作用 D.指岩浆侵入地壳,(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A. B. C. D.,【透析图文抓题眼,抓关键】,岩浆,大气,生物,地壳物质,【尝试作答】(1) A ,(2) A 。,【解题技法】 热考图表地壳

10、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1)根据箭头确定岩浆和各类岩石。 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2)根据各类岩石确定箭头的地质作用。 不论箭头来自何种物质,其代表的地质作用取决于箭头的指向,即形成的物质种类,具体包括: 指向岩浆的箭头为重熔再生;指向岩浆岩的箭头为冷却凝固;指向沉积岩的箭头为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为变质作用。,【高考模拟精练】 (2018杭州模拟)杭州西湖的题名石之前

11、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后经风雨打磨变得更加圆润光滑。杭州西湖一带曾出现过强烈的火山喷发,至今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还存在着一条火山通道的遗迹。读地壳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1.杭州西湖题名石与宝石山的岩石类型是 ( ) A.乙、甲 B.丙、甲 C.甲、丙 D.乙、丙,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丙一定是片麻岩 B.可能是外力作用 C.甲类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是重熔再生作用,【解析】1选A,2选D。根据题干可知,题名石与宝石山分别属于沉积岩与岩浆岩。图中,丙为岩浆,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为冷却凝固,为外力作用,为变质作用,为重熔再生。,(2018江苏四市联考)

12、“玉中之王”和田玉是中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中的白云岩(镁含量较高的碳酸岩)在高温高压特殊环境下重结晶形成的,下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到“戊”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回答3、4题。导学号08620011,3.和田玉属于 ( ) A.甲 B.乙 C.丙 D.丁 4.和田玉形成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 ( ) A.(b1+b2)a B.(e1+e2)d C.e1 D.e2,【解析】3选D,4选C。图中风化物是确定物质名称的突破点,可先确定戊为沉积岩,进而确定其他物质类型分别为甲侵入岩,乙喷出岩,丙岩浆,丁变质岩。和田玉为高温高压特殊环境下重结晶形成的,因此为变质岩。和田玉是由白云岩(沉积岩)变质形成

13、,因此其地质过程为e1。,(金榜原创)2017年暑假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到我国西北某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该地区地形 平坦,四周无高大山脉。右图为该兴趣 小组拍摄的地貌景观图片,绵亘近百千 米的土丘由砂砾、石膏和盐碱组成。,(1)指出图中土丘和沟谷最可能延伸的方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出该兴趣小组在考察时应准备的物品。 (3)推断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素养链接】,【尝试作答】(1)西北-东南走向。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西北地区的盛行风为西北风,在风力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土丘和沟谷呈西北-东南走向。,(2)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干旱,太阳辐射强,且多风沙天气。因而在考察时应准备帐篷、防晒用品、防风镜、GPS信号接收机(指南针)、充足的饮用水等。,(3)地质历史时期,该区域长时间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该区域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在长期受定向风侵蚀作用下,相对松软的岩层或土层被吹走,相对坚硬的岩层保留下来,形成一系列的土丘和沟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