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44492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和”文化辨析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形成了独特的“和”文化思想理念,并贯穿到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和美”等“贵和”思想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百姓也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谐”,乃至造反也要贯之以“义和”,从而使“和”文化思想观念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有研究者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是从

2、哪里来的?说到底,我们是从和而来的。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政德政风的淳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精神理念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成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和”的,大多都在进步、发展;反之,则退步、滞后,甚至给国家、民族和人类带来灾难。许多事实都证明,世界上大多争执只要采取了“和”的谈判协商方式,就能够得以“和平”解决。凡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变化,都可以用“和”文化来化解、包容、理解。面对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用“和”文化思维方式去解决、处理矛盾,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当然,

3、中国推崇“和”文化思想理念并不是否认或不承认个体的差异以及矛盾的对抗。差异和矛盾是绝对存在的,“和”文化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强调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也正是由于矛盾和差异不断产生,不断变革和斗争,才使得各类体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与“中和”,这也是“和”不断升华的过程。“和”的核心就是“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当代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和”文化能够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若要实现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进步与发展,中国“和”文化是最应予以重视和发扬的文化。中国

4、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中国正在谋求建立一个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力求实现天地人伦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正确认识、科学运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和谐发展”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人类共同意识。全球化时代精神的召唤与中国的和谐发展理念,都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和利用中国的“和”文化。中国的“和”文化也有着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它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在人、自然、社会、自我等诸多关系中建构起文化桥梁,以开辟人类和谐发展的新境界。(选自马泽文著中国的光荣与梦想,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和

5、”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和”文化思想理念是中国人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而形成的,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B“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如百姓中有“贵和”思想,他们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谐”。C“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等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已成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D在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和”文化思维方式能彻底解决问题,无疑是化解各类矛盾的最佳方式。解析:“能彻底解决问题”与文意不符,原文只是说“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总能彻底解决问题。“最佳方式”于文无据

6、。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和美”等思想深入民心。B“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C“和”文化思想承认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对个体的差异和矛盾有极大的包容性。D“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矛盾就是在不断产生、变革、斗争的过程中化解。解析:“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曲解文意。文章只是说中国、中国人是从“和”而来,并不等于说“和”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答案:B3根据

7、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坚持以“和”的思想解决问题,往往能取得进步、发展。世界上很多争执就是通过“和”的方式解决的。B中国“和”文化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下,能促进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发展。C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建成了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D现在,“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应该运用“和”文化这一哲学智慧,开辟人类发展的新境界。解析:变未然为已然。答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麦季袁省梅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

8、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

9、莫名的欢腾。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嗪”,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

10、时候,不热。”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月亮隐在了云后,

11、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

12、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

13、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开头说“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面对父亲的要求,我似乎有些叛逆,年轻时期的“我”,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B文中第四段有关农村夏夜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也为下文写大斌子捉住偷麦的老王头这一故事情节做铺垫。C“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D“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这

14、句话表现出大斌子被老王头拒绝后的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老王头恨之入骨,“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另一方面似乎也理解了老师的内心世界。解析:B项,“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文中无依据;C项,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D项,“对老王头恨之入骨”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小说的后半部分,大斌子已经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答案:A5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5分)答:_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

15、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6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答:_答案:(示例一)大斌子。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示例二)老王头。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小说写大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