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5880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始的西山宴游记教案 第一课时 一、 略说写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贬逐蛮荒故交断绝贫病交迫老母病故居处遭火满怀忧惧之情。(抓住第一段中“谬人”二字) “诗家不幸”往往却是文学和读者的幸事。和苏轼一样,柳宗元在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精彩的诗文,成就了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永州八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也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父辗转到夏口(现在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贞元九年(793),二十岁时

2、中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不久,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王叔文集团执政仅146天即告失败,参与者均遭贬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在永州九年,他关心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提倡“古文”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又被贬到柳州。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迫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多讽喻现实之作,也常常抒发遭受政治迫害、不为世用的抑郁苦闷。他的作品,刘禹锡编为河东先生集,明人辑注的柳河东集较通行,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

3、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

4、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 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三、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

5、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始得”,初识,初游.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宴游”,宴饮游乐.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导学生分析文题中“宴游”“始得”等字在文中的体现(文章照应文题的地方)。 题目中对于理解文意最关键的字眼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始得”二字,文中凡四见,构成行文的线索。) 四、文言现象 (1)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

6、,梦亦同趣。 施施,通迤,斜行 (2)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3)一词多义 异 独特 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以.为异 始指异之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超出一般

7、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为 成为 余自为僇人。 为(表目的) 故为之文以志 穷 走遍,穷尽 入深林,穷回溪 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 始 才,刚 始得西山宴游记 曾经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开始 始指异之 开始 游于是乎始 (4) 词类活用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名作状 每日 箕踞而遨 名作状 像簸箕一样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名作动 做梦 始指异之 意动用法 以.为异 穷回溪 形容词作动词 穷尽 萦青缭白 形容词作名词 青山,白云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 定语后置句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第二课时 一、 文本研讨 “始得”二字引出对文本的分析研读。分析时围绕一个大问题:如何理

8、解“游于是乎始”一句?(为什么说这才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么区别?)重在比较此前之游与西山之游的区别,让学生从一、二段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比较。在讨论比较的过程当中,就学生发言的情况,随文分析一些小语段和子问题。 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比较(提示: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 始前游(漫游) 西山游(宴游) 1施施漫漫 (随意任情) 过缘斫焚(积极主动) 2、 深林、回溪、幽泉怪石 穷山之高而止 无远不到(幽深、拘束) 雄奇特立(境界开阔、荡涤心胸) 3、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眷恋不舍) 4恒

9、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随文分析一:品味文章语言句式与内容情调的结合。始前游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接字钩句,续续相生,强 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西山游,则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势,体现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动迫切之情状,与前者迥然有异。(可补:动宾搭配之巧妙。西山之游的前与后也可以做句式的对比,一者节奏急促,一者节奏松缓,正对应了不同的情调。)在第一段最后,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

10、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西山之怪特,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点出主旨,振起下文)。记叙西山之游。而为什么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灵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 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

1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随文分析二:围绕西山之“特立”。 1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群。) 2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诗做补充说明。这里也有视角由俯视到远眺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 3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游

12、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此处可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嵝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此处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

13、联系江雪。) 随文分析三:从文中两种游览的情形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两种游览,其人和自然景物的关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样的不同? 在始前游中,自然是排遣苦闷的对象,自然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人当然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而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

14、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总结:至此,“为什么说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游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这一大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请学生归纳概括。(一方面西山之游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一方面西山之游也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难点突击。 (1)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