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 学案(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035787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8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 学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 学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 学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 学案(4)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 学案(4)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 学案(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 学案(4)(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非攻 学案本课话题谦虚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中有个海神叫若,有个河神叫河伯,河伯居于黄河,自视清高。后来,他看到了烟波浩渺、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浅陋,由原来的沾沾自喜变得自惭形秽。庄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由骄傲自满到虚心认错的河伯形象,也阐述了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自新的哲理。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在中国历史上,马谡骄傲轻敌痛失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兵败荆

2、州走麦城;诸葛孔明“一生唯谨慎”,辅佐刘备成大业;唐朝名相魏徵“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等等,都表明了品格谦虚与否关乎事业成败的道理。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1.谦虚是最高的克己功夫。莎士比亚2.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孟德斯鸠3.当我们谦虚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4.一个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就没办法不谦虚。老舍5.一知半解的人,多数不谦虚;见多识广的人,多数谦虚。谢觉哉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泾流() 涘() 崖() 圃()犬豕() 豚() 厩()【答案】jnszhpshtnji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泾流之大()(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3)苟亏人愈多

3、,其不仁兹甚()【答案】(1)“泾”同“径”,直(2)“辩”同“辨”,分清,辨别(3) “兹”同“滋”,更加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2)若(3)故(4)之(5)以(6)当(7)闻(8)于(9)则【答案】(1)动词,看见/介词,与“于”一起表示被动/动词,召见,接见(2)名词,海神名/动词,比得上/连词,假如/代词,你(3)名词,原因,缘故/形容词,旧/名词,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副词,原来,本来(4)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5)介词,因为/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拿,用(6)介词,指处在某个时候/动词,挡住/动

4、词,适应/动词,判罪/副词,应当/动词,当作(7)动词,听到/名词,见闻,学识(8)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引出地点/介词,对、对于(9)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副词,是,就是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秋水时至()(2)顺流而东行()(3)东面而视()(4)从而誉文()(5)以亏人自利也(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7)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答案】(1)名词作状语,按时(2)名词作状语,向东(3)名词作状语,向东(4)名词作动词,赞美(5)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使得利(6)形容词作名词,美景(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

5、和今天(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义:今义:表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2)东面而视古义:今义:指东边。(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今义:脸的形状,相貌。(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5)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6)从而誉之古义:今义:一个词,表示下文是结果。【答案】(1)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2)脸朝东。(3)脸。(4)大道理。(5)介词“于”(在)和代词“是”(这时)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这时。(6)两个词,“从”是“随着”,“而”,连词,无实义,此为“反而”,

6、表转折关系。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2)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译文:(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4) 以为莫己若者。()译文:(5)以亏人自利也。()译文:【答案】(1)判断句。“听到很多的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正是我啊。(2)省略句。这比进入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3)被动句。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4)宾语前置句。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5)宾语前置句。因为他损人利己啊。常识速览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

7、去,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墨子(前468?前376?),名翟,鲁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低微,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成了孔子和儒家的叛逆,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反对儒家的“天命”思想

8、,主张“天志”说。墨子在战国时代是享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子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抚百姓。著有墨子五十三篇。秋水(节选)庄子生活在战国后期,社会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非攻(节选)战国时期,各国争城夺地,战事连年不断,有些规模很大,死伤严重,破坏力强,造成社会混乱,人民困苦不

9、堪。为了社会安定,人民能够安心生活,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对进攻别的国家)、节用等重要主张。整体感知秋水(节选)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非攻(节选) 这段文字用比喻说理的方法,通过论述窃别人桃李、鸡犬猪、马牛以及杀无辜之人等罪行层层加重的事实,点明攻人之国罪为最大,阐明了“非攻”“兼爱”的思想。文脉梳理【答案】望洋兴叹杀不辜人文本层析一、阅读秋水(节选),回答下面问题。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望洋向若而叹“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

10、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睹子之难穷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A.B.C. D.【解析】均为对客观事件的叙述,没有情感特征。【答案】B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B.大海“不辩牛马”与黄河的“不见水端”的对比,使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C.河伯批评了自己狂妄自大和盲目自满,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D.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解析】B项,应该是大海“不见水端”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的对比。【答案】B3.下

11、列对原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开篇描写秋天百川灌河的宽广浩瀚,“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B.两个“于是焉”领起的内容将河与海的不同境界、河伯的不同心态加以对比,塑造了先沾沾自喜而后幡然醒悟的河伯形象。C.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显得趣味横生,通俗形象,易为人所接受和理解。D.本文引用野语,意在批评河伯的盲目自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是说明这种盲目自大是不可救药的。【解析】D项,河伯的“盲目自大”不是不可救药的,他醒悟后改正了错误。【答案】D二、阅读非攻(节选),回答下面问题。4.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一般人所

12、说不义”的一组是()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攻国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杀不辜人攘人犬豕鸡豚从而誉之A.B.C. D.【解析】是大的不义行为,但普通人“弗知非”;是写一般人对“攻国”所持的态度。【答案】A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B.在先秦诸子里,墨子的论辩特别富于逻辑性,而且恳切动人,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C.文章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D.本文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作者对侵略战争并不进行义正词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解析】D项,本文并不是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答案】D话题互动话题:文章将黄河拟人化为河伯,将大海拟人化为北海若,通过两种视野、两种精神世界的交锋、对比,鲜明地显现出认识无止境的哲理。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教益?结合文意,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甲:应正视自己,不能骄傲自满。当河伯见到“百川灌河”的雄壮、开阔时,他“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因而得意洋洋。待他见到北海,“不见水端”,才发现自己“以为莫己若者”的自大和狂妄,感叹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种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我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