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影响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975283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影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的影响摘 要中日关系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睦邻友好,发展到目前的不正常状态,有其潜在的背景,但政治文化差异亦是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尝试从中日两国政治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分析中日两国的民族政治文化对两国的外交战略,外交决策机制,以及外交模式,指出中日民族政治文化影响两国外交,进而影响两国关系。中日文化同属儒家文化圈,两国有着两千多年文化交流的历史,但是中日文化(当然也包括政治文化)却似同实异。文章重视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中日外交,了解中日两国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从而促进中日友好合作。 【关键词】:政治文化差异;中日外交;外交战略;外交

2、决策机制;外交模式;正文:1引言政治文化研究首先产生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美国,首倡者是政治学家阿尔蒙德。50、60 年代中期的西方政治文化研究,关注的是个人对他们的政治社会存在的态度、理念、信仰和感觉,分析的是个人对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制度的心理倾向。60 年代末期以后,由于政治文化低估了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作用、不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而日益衰落。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和认识的增长,政治文化研究重新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相对来说,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起步较晚,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政治文化概念及研究才自西方传入中国。初期的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主要是对

3、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的翻译、推介。到9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学者研究的侧重点逐渐转向了本国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开始对中西政治文化进行比较研究。2003 年 9 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在北京主办“政治文化与二十一世纪的中美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在研讨会上一致认为,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国际关系非常必要,它有助于人们从更深层次的视角来理解、把握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对外政策,进而探索出使国家关系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方向演进的有效途径。因此,文章将从政治文化方面研究中日两国外交差异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希望可以促进中日外交,促进中国外交的发展。2 中日两国政治

4、文化的差异 2.1 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政治文化是伴随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而来的。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于1956 年 8 月在美国政治学杂志发表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先采用了这一提法并加以界定。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有一定的独立内容,但也和一般文化相关联,是一个政治系统的基本政治倾向。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的理解大致有三类。第一种主张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朱日耀,1987:35)第二种主张政治文化包括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层面。(戚珩,1988:127)第三种则主张政治文化只包括政治心理层面。(王沪宁,1987:P92)第一种主张把政治文化的范围扩大到政治制度等客观性领域,

5、失去了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第三种主张将政治文化限定在政治心理这一单一的层面,失去了政治文化的相对完整性。相比之下,作者更倾向于第二种主张,即政治文化应该是特指政治活动中的主观性领域,一个包括政治思想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三个核心要素的有机整体。2.2 中日两国政治文化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日政治文化同源不同质,虽然日本古代前期的的政治文化是从中国大陆移植过去的政治文化,但两国的政治文化存在本质上的明显差异,是两种异质的政治文化。(任志安,1999:P38)从政治思想方面来说,以德治国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治国方略之一。社会主义中国的以德治国思想强调以马列主义为基础,提倡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6、倡导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外交是对内思想在涉外领域的延伸,以德治国把国家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与社会道德理想和伦理原则相统一,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思想,也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仁”作为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不仅是统治者应遵循的政治准则,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也是调整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在今天的日本,占据日本政治舞台中心地位的主流派政治家所信奉的是民族保守主义。民族保守主义的一大观点就是:实力是担当世界领导的先决条件。而日本努力的提升军力,与日本民族尚武的传统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本人的精神结构中,最底的一层,最古老的一层,影响力最大的一层,依然是

7、武士道为主体的传统精神,这也是一部分日本人至今在感情上认为扩张战争是“忠君爱国”的需要。3 政治文化差异对中日外交的影响 3.1 政治文化与国家外交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作为价值体系,它影响到人们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以及怎样看待本国与他国的关系。政治文化对国家外交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体现出来:首先,政治文化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标。其次,政治文化影响国家的外交决策机制。再者,政治文化影响国家的外交模式。第四,政治文化影响决策者并通过决策者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3.2 政治文化差异导致中日两国外交战略迥异 从制定外交战略的不同依据来说:“反对霸道、实施王道的和平主义”和“

8、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是中国民族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和平,追求大同世界既是传统中国外交思想的深层结构,也是传统中国外交实践行动的指南。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先进科学文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外交战略的直接思想依据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阶级剥削、民族压迫、侵略战争,追求全人类平等、正义、和平,追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列宁最先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可以和平共处。社会主义中国在保留传统和平思想精粹的同时,从时代和中国国家利益出发,继承并发展了马列关于和平发展

9、的思想,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在日本,新保守思潮对其有重要的影响。新保守主义思潮能在当今日本社会占据主流地位,有其民族政治文化根源,即日本民族内聚外斥的传统价值取向。内聚力和排外倾向并存的独特性,使得许多日本国民意识趋于内向保守,一旦面临特定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日本民族这种保守倾向就会得以延伸和发展,进而以一种政治言论或社会思潮的形式表现出来。 新保守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大国主义意识,其对外主张是“普通国家论”和“国际贡献论”。“普通国家论”的关键是日本要成为军事大国、政治大国,因而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成为日本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3.

10、3 政治文化差异导致中日外交决策机制各不相同 外交决策简而言之,就是对外交事务和工作决定的策略和办法。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最后形成,必须通过该国的外交决策机制和过程才能得以实现的。因而,对中日两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分析,是把握两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走向的途径之一。自古至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无论是以德治国思想还是大同理想都包含着对统一的认同。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一统、世界大同有其为封建王朝、为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历史局限性,但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审视、分析民族遗产,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升华后,崇尚统一、维护中央权威的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凝聚华

11、夏各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中国作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党的高度集中统一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中国外交决策机制是党的统一领导。中国的外交决策分最高决策和行政决策两个层次。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外交路线、外交方针以及重大外交事件和问题由党的最高决策层作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外交决策机制产生的另一影响是外交决策过程中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实施。党的十六大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决

12、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其提出与实施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在日本,战后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议会内阁制。理论上,议会制国家的政策形成主要依靠国会、内阁和执政党共同完成。然而,一方面由于日本国会内部利益的多元化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国会作用的大小因时因事具有很大差异,国会参与决策的主体性因而也因时因事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是一个官僚国家,二战结束后,美国为方便其间接统治也着重提高日本官僚的地位与权力,使得官僚作为日本国家政策形成和执行的主体,其权力、作用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行政管理的特殊性,并一度在日本国家政策的决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具体的操作过程看

13、,日本的外交决策过程是一个以内阁为中心协调各方意见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与执政党内部各派阀,各官僚机构的协调。因此,在日本的外交决策机制中,内阁占据着中心地位。在内阁成员中,作为内阁首长的首相在外交决策中的地位尤其重要,被视为是日本外交政策的最高决策者。所以说,日本以执政党、内阁、官僚为参与主体的三角形决策机制,决定了日本的外交政策不是某个人或某一集团任意选择的结果,而是决策机制内各主体间协调的结果,是各主体在追求权力与利益的过程中进行争斗后达成妥协的产物。 与重视集团,强调协商,反对独断专行的日本民族政治文化相关的是,日本外交决策采取的不是自上而下地提出、推动的方式,而是遵循自下而上,即对自下

14、而上提出的方案加以认可的决策方式。派伊曾指出,日本政治文化对日本政府决策过程影响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下属具有采取主动的很大余地同时又保护上级自尊。在这样一种决策方式中,每一个决策基本上先从下层开始汇集意见,经过平衡协商后,到达最高领导人那里时,基本是形成了一致的意见。3.4 政治文化差异使得中日外交模式各具特色每个民族的对外交往方式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政治心理、价值判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各民族政治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每个民族采取外交行动的方式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外交模式表现出以下几个与中国的民族政治文化相关联的特点: 1、 对外交往中的和平主义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

15、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反对霸权、和平解决争端是中国外交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政府强调和平、维护和平的和平外交决非出于偶然, 它既决定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同时也与中华民族重德的政治文化分不开。2、对外交往中的互惠互利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遗产,选择以实现各国的和谐共处,国与国共享利益为目的的“双赢”方式来处理对外关系。冷战结束后,中国更是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特别强调双赢、互惠互利,因为只有互惠互利才是双方建立稳定友好关系的基础,只有双赢才是建立双方稳定牢

16、固关系的正确途径。3、对外交往中的大局意识 从系统上、整体上把握事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善于从综合的角度看待问题,不会拘泥于细枝末节。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空间上涉及面广,覆盖问题的全部,时间上跨度大,着眼于长远而非暂时的特性,与中华民族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大局意识,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日本外交模式的特点:1、对外交往中的依附结盟 对外依附结盟是日本外交极具特色的现象,固然日本的依附结盟外交首先是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但日本民族特有的集团意识是日本依附结盟外交产生的潜在深层因素。纵观日本的依附结盟外交,每一次日本所选择的依附结盟对象无不都是世界的最强国。2、对外交往中的现实主义 日本在外交中奉行实用主义,比较注重眼前利益。日本民族习惯于依自己所处环境状况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思维,在日本民族的思维中,一切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