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之路2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60972264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业化之路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工业化之路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工业化之路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工业化之路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工业化之路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化之路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业化之路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汪思浔 60年代的资料收集和图片排版 王忆馨 70年代的资料收集和图片排版 武冰清 80年代的资料收集和图片排版 蒋彬涛 90年代的资料收集和图片排版 邬琦瑜 21世纪的资料收集和图片排版 魏臣剑 背景的资料收集和图片排版 王露露 个人看法和总结书写 王迦勒 PPT排版和资料整合,中国工业化之路,1.中国工业化之路背景 2.六十年代的工业化道路 3.七十年代的工业化道路 4.八十年代的工业化道路 5.九十年代的工业化道路 6.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工业化道路 7.总结,中国工业化之路背景(一),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重要时期:一是194919

2、78年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二是1979年至今,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其基本特征是: () 以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 以快速发展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 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分的改造、采用高关税和高估本币等方式推进进口替代、采用外延增长方式改善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不平衡为四项基本的工业化战略。,中国工业化之路背景(二),始

3、于1978年的第一阶段,针对以前长期实施的优先发 展重工业而产生的严重结构矛盾,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改善人民生活第一、工业全面发展、对外开放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该阶段开始尤其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20世纪前 期,中国的确出现了重工业快速发展的 趋势,19921996年这种趋势比较明显 ,但重工业化趋势真正突出的是在2000 年以后。专家指出, 我国经济实质上已 经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 、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逐步提高、可持续性较强的新的重化工 业发展阶段。,六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第一个五

4、年计划(19531957)成果 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 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五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

5、,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大事记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1957年,生产钢 535万吨,原煤 1.3亿吨,粮食1.95亿吨。,六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曲折与退步 1.大跃进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6、、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2.大炼钢 “大炼钢”是指1957年11月至1958年12月期间,为了达到由毛泽东提出的“赶英超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全民炼钢运动。 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严重违背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

7、经济比 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六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七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化道路,7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环境开始发生有利于社队工业崛起的变化。主要指农村公社以下的集体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村社队工业(主要指农村公社以下的集体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使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沿海人口密集省份的农业劳动力出现多余,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国家号召实现农业机械化,但又拿不出较多的资金予以扶植,而国有大中企业由于“文革”动乱效益始终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社队工业的特点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工业为农业服务;为城市工业加工服务;就

8、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适应了当时农村较低的生产力状况,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上世纪70年代:由于仍然处于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和“闭关锁国”),工业化道路发展缓慢。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才逐步快速发展。,八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化道路,1978年底,邓小平提出“部分先富带后富”政策和中央作出改革开放决策之后,就开始酝酿选择优先开放和发展的地区。根据我国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中央首先把东部沿海地带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从1979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开始,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区域逐步扩展。经过19791987年近1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对“冷战”结

9、束后国际形势的分析,在邓小平关于“部分先富带后富”思想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日趋酝酿成熟。 1988年初,有学者提出“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即利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这一有利时机,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外商的对华投资多半是按照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首先是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劳动密集型生产合资企业兴办起来,大量乡镇、县办企业开展了劳动密集型的对外加工业务,国有企业则以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组装方式进入了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新产业领域。恰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为扩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利用。,九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化道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中从

10、未遇到的情况,即短缺经济的结束。告别短缺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是当真正结束了中国经济一直被短缺所困扰的局面后,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依靠数量扩张、扩大生产能力的外延式发展的后遗症凸显出来,结构性也矛盾深入到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等更深的层次。在制约因素由供给转向需求侧之后,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则因越少新的消费热点而短时间迷失了发展的方向,这一问题在1998年之后的2、3年间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扩大内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国有经济实行布局的战略调整、推动企业重组、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化进程 中的主线。 经济体

11、制的改革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 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显 著提高。经过外资、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 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国有企业在工业产出中 的份额由1980的76下降到了2000年的28。,二十一世纪中国工业化道路,基本情况,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 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736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12、42.8%,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率达到50%,工业增加值增幅约是GDP增幅1.5倍,二十一世纪中国工业化道路,发展特点,现代工业体系门类齐全,工业生产规模跃居世界前列,整体工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二十一世纪中国工业化道路,思考及建议,大力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加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两化融合”,探索实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工业化道路,由于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缺乏相关的经验,前期工业化的建设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总体工业化水平还是在提高;后期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体而言,我国工业化建设还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其具体表现在: 经济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发展迅速,具备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生产大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吸引外资的大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这一切表明,在工业化推动下,我国的工业经济占据了绝对主体地位,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