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20733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案 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集体智慧】【个人升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2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

2、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等相关史实,激发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学习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学习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学生预习指导】1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规模与影响。2鉴真东渡的意义。3玄奘西行的目的与意义。4学习鉴真、玄奘的精神品质。教学步骤(一)导:师:大家都观看过电视剧西游记,你知道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谁吗?生:玄奘和尚。师:这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二)学:一、遣唐使1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2概况:先后达十几批,最多的

3、一次达到500多人。3意义:把唐朝先进文化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鉴真东渡1先后6次东渡,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学习鉴真矢志不渝、克服困难等优秀品质。三、玄奘西行1贞观年间,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取经。2成果: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3意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里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帮:(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P21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答:鉴真6次东渡,前5次都没有成功,因辛

4、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仍矢志不渝,第6次终于到达日本;玄奘前往天竺,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在天竺10多年后回国。二人面对重重困难,都毫不妥协,能够战胜困难,且能持之以恒,终于取得成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拓展延伸:西游记与玄奘西行。答:西游记中的唐僧(三藏)以玄奘西行为人物原型。但西游记中绝大部分内容和情节都是虚构的。而大唐西域记内容丰富生动,准确可靠,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历相比毫不逊色。(四)测:1唐朝时,一艘艘木制的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2010年6月12日,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

5、的是( A )A日本遣唐使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2(2016成都中考)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主持修建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一级国宝的高僧是( B )A空海 B鉴真 C玄奘 D阿仲麻侣3(恩施中考)2014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他说“中印两国人民交往史上浓墨重彩的是佛教交流。”回顾历史,唐朝时曾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B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4(2016广东中考)“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A )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学习 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A B C D【学生学情和教学反思】集体:个人:认真组织会员学习,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将新的法律和规章,传达到会员,协会编印了会员之家宣传资料共四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