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19155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2“孔子修成康(周成王、康王)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这一历史记述表明()A孔子兴办私学成就卓著B儒学完全承袭西周礼乐制度C孔子重视道德伦理教育D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3

2、孟子主张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4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 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 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5“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首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原只是战国各学派百家争鸣交流的主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学规,

3、后来却成为后世书院、官学制订学则、学规的蓝本。从上述内容推测稷下学宫()A以儒家学说为教学内容B开私人办教育之先河C是较完备有组织的学府D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6董仲舒在君人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 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 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7下图可以反映出()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B出现专业的教育行政机构C封建学制系统基本形成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8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

4、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A传承家族文化 B不忘血脉孝道C促进家国认同 D补充史料不足9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10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A加强文化专制,

5、扩大了统治基础 B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11 对下表著作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汉朝()A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B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12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13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

6、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14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C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15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

7、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16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17 下表反映的现象表明, 唐宋元时期()史料 出处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唐会要卷三五,唐玄宗诏令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颜子亚圣,犹不

8、能无违于三月之后。 (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诏令 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C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D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18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据此可知宋代理学()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 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19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小说

9、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20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A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B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C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D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21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

10、体现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22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黄宗羲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王夫之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A抨击程朱理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继承儒家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23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A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B清朝社会危机日

11、趋严峻C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清朝洋务运动的开展24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2分。25题20分,26题12分,27/题2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 里仁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

12、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 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杨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