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10 雨霖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17063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10 雨霖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10 雨霖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10 雨霖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10 雨霖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10 雨霖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诗歌(10 雨霖铃)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诗歌(10雨霖铃)李仕才1古今异义(1)都门帐饮无绪古义:_今义:没有头绪。(2)便纵有千种风情古义:_今义: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多含贬义)或风土人情。答案(1)没有心情。(2)情意。2一词多义(1)处(2)去答案(1)时刻/地方,处所(2)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离开,离去3词类活用(1)都门帐饮无绪:_(2)多情自古伤离别:_(3)寒蝉凄切: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设幕帐(2)为动用法,为而伤感(3)形容词用作动词,凄切地鸣叫4翻译句子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文:_答案这一去年复一年,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如同虚设。即使有千

2、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一、语言基础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暮蔼经年歇息晓风B凝噎 那堪 今宵 催发C凄冷 良晨 风情 门槛D喑熟 凋谢 寒蝉 清秋答案B解析A项蔼霭。C项晨辰。D项喑谙。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都门帐饮无绪无绪:没有心情B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了C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D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多情的人答案C解析经年:年复一年。3下列各句中,语序没有倒置的一项是()A多情自古伤离别B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答案B解析A项应为“自古多情伤离别”。C项应为“扬州路烽

3、火”。D项应为“应笑我多情”。4下列诗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杏花春雨江南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答案C解析A、B、D三项与例句都是融情入景,C项是直接抒情。5下列各句诵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C多情/自古/伤离别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答案D解析“纵有”之间不能划开,应在“便”后停顿。6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1)执手相看泪眼,_。念去去、千里烟波,_。(2)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杨柳岸、晓

4、风残月。(3)此去经年,_。_,更与何人说!答案(1)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2)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3)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二、阅读理解训练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7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

5、寓别意。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C“念去去”两句,“念”用得很好,后面“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让人觉得路途茫茫,去路遥远。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片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答案D解析“经年呼应今宵”不正确,“经年”为年复一年,与“今宵”不构成呼应。8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起首三句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晚”等景物渲染凄楚氛围。B下片先点明“伤离别”自古皆然,再用“更那堪”强化清秋离别的凄凉氛围。C“酒醒何处”对应“帐饮无绪”,“与何人说”暗合“无语凝噎”,照应自然巧妙。D上片写景由虚到实,下片抒情由实到虚,写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答案D解析应为“上片写景由实到虚,下片写景为虚写”。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