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专版)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饮酒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17043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专版)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饮酒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专版)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饮酒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专版)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饮酒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专版)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饮酒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专版)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饮酒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专版)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饮酒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专版)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饮酒课件 新人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饮 酒,陶渊明,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散文家。几度出仕,终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归隐后,创作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宁静清远,语言流畅自然。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著

2、有陶渊明集。,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饮 酒 陶渊明 结 庐 在 人 境,而 无 车 马 喧。 问 君 何 能 尔?心 远 地 自 偏。 采 菊 东 篱 下,悠 然 见 南 山。 山 气 日 夕 佳,飞 鸟 相 与 还。 此 中 有 真 意,欲 辨 已 忘 言。,整体感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解释:,采菊东篱下

3、,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闲自得地欣赏南山的景色。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相伴而还。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解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而:却。 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揭开谜底。,精读文本,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诗人自称。 尔:如此,这样。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

4、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 “心远地自偏”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此为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结伴。 还:飞回巢。 写南山暮景。飞鸟相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诗人在此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

5、,欲辨已忘言,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 辨:辨别,说明。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境;“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理想,是诗人厌弃官场,追求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忘言”并非无言,只是一切尽在不言中。,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尘俗的人生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与自然亲近。,“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合作探究,1.情景相融,意境深远。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2.语言朴素,结构严谨。 如开头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谨。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这种结构高明在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就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写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