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16897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孟子二章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重点)3引导学生结合实例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难点)1朗读法;2.讨论法;3合作探究法。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

2、,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0章。2作品简介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3字词积累公孙衍(yn)丈夫之冠(gun)富贵不能淫(yn)4听读音频朗读,读准字间,读准节奏。5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6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一段:引用景春的话,摆出错误的观点及论据,引出

3、下文的论述。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论据: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第二段:先用反问否定错误的观点。再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迎合了诸侯的野心,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从而嘲讽公孙衍、张仪的做法,驳斥了错误的观点。接着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明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最后得出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3探究文章主旨。文

4、章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义礼。步骤四当堂演练知识拓展写一篇400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富贵不能淫提出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反驳错误观点:类比论证树立正确观点:事实论证层层深入,论证有力第2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

5、这些特点来。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字词积累畎亩(qun)傅说(yu)胶鬲(g) 行拂(f)拂士(b) 曾益(zng)2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3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通假字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2)古今异义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造,修建)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3)一词多义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发发于畎亩(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

6、流露)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词类活用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受饿)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震撼;使坚忍)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不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调。5本文的中心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第一段。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它们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

7、有作为。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4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

8、艰难困苦的状况的。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二、研读第三段。1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虑堵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2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三、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文章开头列举

9、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讲道理)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面)和(反面)。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步骤四当堂演练拓展延伸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事实: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得结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讲道理: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死于安乐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