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检测试题 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9952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检测试题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检测试题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检测试题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检测试题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检测试题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检测试题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检测试题 岳麓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发展方向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2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的地位3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4欧共体形成原因5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弊端6亚太经合组织深入发展面临的困难7金融与经济全球化8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表现9经济全球化的特征10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1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共融 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

2、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濮阳月考)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A.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D.该组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解析: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经济组织,其成员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的发展方向,故A项正确;题干数据并没有对成员进行分类,B、C两项无从反映,故错误;D项说法错误且材料体现不出。2.【新题速递】 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

3、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A.使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唯一国际流通货币B.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C.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D.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解析:B美元成为唯一国际流通货币是不符合史实的,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中美元进入流通领域,并通过双挂钩,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故答案为B项;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与主要作用不符,故C项排除;世界货币体系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存在,但因大危机和战争的破坏而瘫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战后的金融货币体系。故D

4、项排除。3.(2017湖南长沙调研)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这表明()A.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B.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C.法国希望对世贸组织进行改革D.布雷顿森林体系至今作用巨大解析:B“新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并非原布雷顿森林体系,故A项错误;“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指的是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主导地位,可见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法国希望进行改革的是世界货币体系,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故D项错误。4.(2016河南商丘质检)1948年以来

5、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解析:D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关税降低,世界贸易总额增长,这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有关,故D项正确。5.20世纪50 年代中

6、后期,欧洲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发展同国内市场狭小的尖锐矛盾,提出了生产、商品交流、资本和劳务突破国界,获得更广阔活动空间的要求。这表明欧共体的形成原因是()A.欧洲国家对抗美苏争霸的需要B.欧洲国家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C.适应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D.建立统一欧洲国家联盟的现实需要解析:B材料的角度是欧洲国家“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发展同国内市场狭小的尖锐矛盾”,要求“生产、商品交流、资本和劳务突破国界”,这是出于欧洲国家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联合,故答案为B项。6.(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2005年11月,在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开幕之际,第三届美洲人民峰会在马

7、德普拉塔举行大规模集会,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从侧面反映出()A.经济区域集团化易扩大贫富差距 B.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引起了他国不满C.经济区域集团间排他性特征明显D.该贸易区难以实现利益均衡的理想解析:D材料中“第三届美洲人民峰会在马德普拉塔举行大规模集会,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表明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不符合贸易区内一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故D项正确。7.【经典题】 亚太经合组织2010年11月联合发表“横滨宣言”,提出“我们要求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具体措施,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对此,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滨田宏一认为“通过合并这些协议,可以使双边协议这碗细面条变为(地区性的)宽

8、面条。但是宽面条是无法由细面条制成的:它需要扁平的意大利面!”这反映了亚太自由贸易区()A.面临地区多样性所带来的窘局B.需要欧洲国家的积极参与C.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之一D.终将迈向经济一体化解析:A材料表明亚太经合组织形式上可以朝自由贸易区发展,但是实质上面临着各国国情不同进而可能影响真正融合的困境,故答案为A项。8.(2016河南六市联考)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它可以使融资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成本最低的资本,投资者则可以选择利润最丰厚的项目,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投资组合。据此可以得出,金融全球化()A.有利于全球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B.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

9、,推动世界经济增长C.加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D.具有“双刃剑”作用解析:A题干材料提及“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投资组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金融监管”,故C项错误;材料只说明好处,没有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故D项错误。9.(2016广东七校联考)下表反映的是部分年份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以下最能说明这一时期时代主题的是()时间1970年1980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99年投资额(亿美元)4005203 1504 0004 3004 4008 000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世界贫富差距拉大C

10、.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世界贸易日益频繁解析:C从表中数据来看,这一时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增长很快,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故选C项。A项错误,表中信息难以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B项错误,因为表中没有体现出世界贫富差距;D项虽然从表中信息可以局部体现,但并没有反映出实质问题,也不能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故排除D项。10.(2016吉林长春四模)各大国在宏观政策协调、应对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合作在加强各大国已经拉开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的序幕,而且,其争夺焦点的层次更高,都在抢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这表明当今世界()A.合作发展是主流B.经济全球化趋势C.合作与竞争并

11、存D.和平与动荡并存解析:C材料表明各国一方面要协调合作,另一方面要争夺各方面的主导权,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完整体现材料信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特点,故B项排除;材料说的是经济方面,而和平与动荡并存说的是当今的政治形势,故D项排除。11.【新题速递】 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A.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B.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C.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解析:C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

12、过程中,各国将争夺话语权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说明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故答案为C项。12.(2017云南昆明调研)钱乘旦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当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A.导致了本土文化丧失 B.与本土文化共存交融C.激化各民族间的矛盾 D.实现世界文化的趋同解析:B据材料关键信息“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化背景中”可知,B项与之吻合,D项与之相反,排除D项。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

13、12分,共37分)13.(2016河北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全球化的起源与推动力量的历史解释上,目前西方存在两类不同的见解。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发端于欧洲,后来逐步把世界其他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中国直至19世纪才被纳入这一世界体系。贡德弗兰克则认为,早在18世纪以前,甚至“地理大发现”之前,已经存在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全经球济”,只不过当时在全球经济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亚洲,特别是中国,而欧洲则居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只是由于从美洲得到了大笔金钱,“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才能参与到亚洲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和劳动分工中来,并最终在18世纪以后

14、取代了亚洲在世界体系中的“火车头”位置。材料二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与关贸总协定失去了联系。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认识到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地位,既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于是,1986年7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照会关贸总协定总干事阿瑟邓克尔,正式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从此,中国便踏上了冗长而艰巨的“复关”“加入WTO”之路。2001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中国终于叩开世贸组织的大门,成为WTO第143个成员。材料三丝绸之路是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

15、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种不同的见解,并对弗兰克的观点加以说明。(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复关”“加入WTO”的时代背景。(6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对全球化的阶段特征。(7分)解析: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一直接概括出两个人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推动力量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一中弗兰克的观点及古代中国文明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史实进行说明。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1986年”“中国加入WTO”等,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背景。第(3)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的发展态势即可,注意采纳其中的关键词来强化答案的指向性,即“被动”“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