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总结课件 岳麓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9807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5.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总结课件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总结课件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总结课件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总结课件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总结课件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总结课件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总结课件 岳麓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总结,问题整合,通史坐标,学科素养,学科前沿,通史坐标 强化时间 把握趋势,问题整合 纵向连线 横向对比,1.专题整合:(1)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2)分析比较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形态。,2.中西对比: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现代化史观的运用,学科素养 突破方法 提高素养,【典型例题】 (2015广东卷,39)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思维过程】 1.明立意:本题主要通过对现代化理论的理解来考查18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阶段特征。 2.用所学: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概述

2、即可,比如,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工人运动兴起,经济上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对外通过殖民扩张、战争、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建立了以西欧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等。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称霸世界的野心以及20世纪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发展等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和国际史实概括背景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西方“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为史学研究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历程研究的深入等。 3.获信息:可以得

3、出现代化的表现为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可以得出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可以得出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持借鉴态度等。,(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答案:(1)经济: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化。政治:近代民主政治确立并逐渐完善。 (2)二战后,美苏争霸,形成两极格局;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美国企图称霸全球。 (3)中共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需要注意理论必须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方法讲解】 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理性化、科学化等。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 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

5、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整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动。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社会对工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开始有所认识,工业文明的危机促使人类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现代化模式,罗斯福新政和苏俄(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是这一努力的产物。 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向第三世界扩散。,【针对训练】 1.(2016广西柳州一模)一般认为,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专制,确立民主制度。但研究近代史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专制

6、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航海条例的颁布 C.代议制的确立 D.英国工业革命,解析:A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因为较早确立专制王权从而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现代化的出现,故A项正确;航海条例是克伦威尔执政时期颁布的,这一时期专制王权被推翻,B项错误;代议制是在王权衰微的形势下确立的,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君主立宪制度已经确立,D项错误。,2.(2017山东滨州摸底)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

7、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 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解析:C 材料主旨是说明西方工业文明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基督教文化并非材料说明的重点,故A项错误;中华文明虽遭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但从未中断,故B项错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冲击,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也迫使中国做出改变,逐步迈向近代化,故C项正确;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可以并存发展,故D项错误。,学科前沿

8、 前沿拓展 对接高考,一、亚当斯密论世界市场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它们的影响一直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这些发现之后短短的二到三个世纪中,它们影响的整个范围尚且无法确定。人类的智慧无法预见,人类今后将从这些重大的事件中获得哪些利益或者遭受不幸。这两件事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最为遥远的部分连在一起,使它们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这些发现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将重商主义提升到了一个从未达到过的程度上。重商主义的目标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通过土地的改良和耕种,是通过城市的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的工业

9、,来使一个大国变得富足。但是因为有了这些发现,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已经成为为数众多的、兴旺的美洲耕种者的制造者,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的制造者。两个新世界都对它们的工业打开大门,每个都比过去的更加巨大、更加广阔,其中美洲市场每天都在越来越大地发展。的确,拥有美洲的殖民地且能直接与东印度进行贸易的国家享受着这一巨大贸易的全部荣耀与光辉。尽管其他国家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但是也常常能享受到这一贸易的实际收益的大部分。,二、中外农业生产中的工具交流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铸造了古代最为先进的农业工具。中国古代耕地用的铁犁,是以唐代的曲辕

10、犁为基础,最终定型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农业工具,中国的铁犁具有良好的犁壁,可以将土块翻得恰到好处,并且能开出较细较深的沟。17世纪荷兰船员将带有犁壁的中国铁犁带回荷兰。后来传到英国,用以开辟英国的沼泽地,效果显著,大出风头,被欧洲人误认为是杂牌的荷兰犁,又传到欧洲大陆的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引起了欧洲的农业革命,很快又传入美洲。工业革命时期,1784年英国人斯莫尔在中国铁犁的基础上运用英国先进的钢铁技术对传入的中国铁犁加以改进,采用钢框架,遂使之逐步演变成近代铁犁,在近代欧洲农业革命中成为极其重要的工具。这种欧洲铁犁在近代传回中国。,三、重商主义 也称作“商业本位”,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

11、718世纪中叶,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 。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四、运用社会转型视野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1.何谓“社会转型”?“社会转型”

12、研究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开始于20世纪中后期。西欧、北美率先向现代社会转型,由经济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政治大革命的“双元革命”共同推动第一次社会转型浪潮。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就,并向周围地区扩散,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形成第二次社会转型浪潮。 2.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在观念和实践上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13、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向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

14、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五、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的特点是官办,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每个工厂像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济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其性质既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又存在着明显的资本主义因素。 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所以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采取这种形式,是当时

15、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带有一定的封建性。,六、中国现代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建立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开始着手经济法制的建设。北洋政府成立后,经济法制体系的建设得到继续。袁世凯当政时期,尽管在政治上倒行逆施,但是在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方面还是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顺应工商界的要求,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据不完全统计,北洋政府颁布的主要经济法规有76项之多,内容涉及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如著名的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矿业条例森林法等。这些法规体系颁布后成为北洋政府时期经济法制体系的基本框架,虽然未必

16、各项法规条例都得到完全遵照执行,但是毕竟使工商实业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总体而言,民国成立后的经济法制体系建设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在法制管理下的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也较多地考虑和保护了资本所有者及从业者的利益诉求。对于当时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还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些法规条例有些还为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修订沿用。,七、不同角度看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黄金十年 有人总结了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和特征,认为这十年,中国工业继续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工业结构缓慢优化,工业的集中度有了一定发展,工场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厂的转化大量出现,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渐提高。民营工业仍旧是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但国家资本已有了较快的增长。影响工业持续增长的一些隐忧始终如影随形,农村购买力不足,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是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脆弱的根本原因。也有学者以火柴工业为切入口,详细考察了其十年间的发展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