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7238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0_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习题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10.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剥夺年代”的是()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开垦荒地2 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

2、。”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B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D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3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目的是在苏联恢复资本主义B实质是调整社会主义经济结构C挽救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制度D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某些弊端4 有学者认为:“(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学者评价的是(

3、)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苏联的“斯大林模式”C西方的“混合经济”D美国的“新经济”5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政策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6 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村产生了很多富农,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了。要搞大农业,必须消灭富农的庄园,而且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各方面、各个地区都集体化。据此分析,斯大林意在()A调整农村阶级关系 B扩大国营农场自

4、主权C优先保护农民利益 D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7 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苏联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此言论()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世界潮流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8 1928年10月起,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另一方面,从1934年开始的大肃反运动仅在19371938年间就有200多万人受到清洗,其中包括4万多名营级以上的高中级军官。这说明()A“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已被认识B大肃反促

5、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C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D“斯大林模式”在苏德战争初期利弊并存9 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10 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A新经济政策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11 1990年苏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

6、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12 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苏联体制上的问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不会这么快丧命。这说明()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催生下的结果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

7、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8、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16分) (2

9、)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12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51955183.941961136.50

1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24分)答案1C 2D 3B 4A 5C 6A 7B 8D 9B 10C 11C 12C 13(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同: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

11、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14信息一: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说明: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