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05930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7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讲 文言文阅读练习(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文言文阅读专题一2011版课标23篇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一)论语(节选)1本文节选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可/以/为师矣。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2)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3)不亦君子乎君子:指有才德的人(4)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5)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6)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 何

2、以战(曹刿论战)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爱莲说)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解析】A.连词,表转折,但是,却/连词,表顺承,就、接着;B.介词,凭借;C.于此,“在其中”的意思/助词,无实意;D.从/在。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

3、老师(的人)在里面。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围绕“选择他人的优点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回答即可。7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回答即可。8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见【课文在线】【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4、?”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_善:善于,擅长。还(xun):通“旋”,转身。故:特意,故意。盍:何不。坐:通“座”。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1)温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2)学而不思则罔 而:连词,表转折(3)王生不说

5、说:通“悦”,愉快,高兴(4)王生惊觉,谢曰谢:认错,道歉10用“/”给【乙】段中的画线句子断句。(标两处)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12【甲】【乙】两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学贵善思,择善而从。启发: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事倍功半,像文中所说的那位好学而不得法的王生,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学习方法不正确,

6、也只能是一个两脚书柜而已。附【乙】文参考译文: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将人拒绝在千

7、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就是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二)曹刿论战左传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书。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齐师伐我师:军队(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3)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4)必以信 信:实情(5)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6)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7)虽不能察 察:明察(

8、8)必以情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9)忠之属也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10)战则请从 从:跟随(11)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12)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13)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14)既克 既:已经(15)一鼓作气 作:鼓起(16)三而竭 竭:(士气)枯竭(17)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8)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19)惧有伏焉 伏:埋伏(20)望其旗靡 靡:倒下3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A必以信小信未孚B齐人三鼓一鼓作气C遂逐齐师故逐之D既克彼竭我盈,故克之【解析】A.实情/信用;B.击鼓;C.追赶,追击;D.战胜。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9、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登轼而望之 学而时习之(论语)B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D乃入见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解析】A.表顺承,可不译;B.介词,在/比;C.介词,凭、靠/介词,来;D.于是,就/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向下查看齐军战车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已经枯竭了。(4)吾视其辙乱,望

10、其旗靡,故逐之。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知道他们真是被打败了),所以(请您下令)追击他们。6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取信于民。7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和神,而不是百姓。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道原因,再次暴露了其“鄙”。8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政治方面: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军事方面

11、:善于观察敌情,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9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10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

12、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而材料中的赵王不能知人善用,导致了失败。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2018怀化)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见【课文在线】【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3、寡人虽亡国之余B11,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_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既:尽,全部。济:这里指渡过泓水。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门官:国军的卫士。重(Ch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禽:同“擒”。二毛:头发花白的人。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B11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1)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2)肉食者鄙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门官歼焉 歼:被杀死(4)公伤股 股:大腿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肉食者谋之古之为军也 B何以战 又以告 C战于长勺

14、宋公及楚人战于泓D既济而未成列 登轼而望之【解析】A.代词,代指战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用,靠/介词,按照;C.介词,在;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13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15【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16你认为造成这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附【乙】文参考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全部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