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0周《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905900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0周《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0周《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0周《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0周《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0周《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0周《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0周《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教案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3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

2、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

3、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二、检查预习三、朗读课文及注释四、课堂质疑第二课时五、文言知识自主梳理1、通假字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2、古今异义(1)明年秋(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3)因为长句(古:指七言诗,唐代的习

4、惯说法。今:因表达需要而字数较多的句子)(4)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多指表现不一般。)(5)曲终收拨当心画(古:正中。句中指冲着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6)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修饰。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7)秋月春风等闲度(古:随便的,轻易地。今:指平常普通。)(8)又闻此语重唧唧(古:叹息声,今: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9)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色。今:指色彩(10)去来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今:前去又回来,相当于来回。)(11)夜深忽梦少年时(古:指年轻时。今:指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12)老大嫁作商人归(古:

5、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13)呕哑嘲哳难为听古:不堪。今:使人为难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1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3、词类活用:(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4)命曰琵琶行(命,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5)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6)钿头银篦击节碎(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7)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后面带了宾语“利”用作动词,看重;轻,后面带了宾语,用作动词,轻视。)(8)梦

6、啼妆泪红阑干(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9)江州司马青衫湿(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10)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4、特殊句式:(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被动句)(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向。)(4)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5)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6)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5、文言实词言感斯人言(话,名词)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命遂命酒(

7、吩咐,动词)命曰琵琶行(命名,取名,动词)数使快弹数曲(几,数词)一曲红綃不知数(数量,名词)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表判断)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间关莺语花底滑(蹄叫,动词)轻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形容词)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暂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副词)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转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副词)转徙于江湖间(辗转,动词)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动词)辞我从去年辞帝京(离开,辞别,动词)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归去来兮

8、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词)为委身为贾人妇(做,动词)因为长句(写,动词)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动词)相移船相近邀相见(副词:第一个“相”单指一方;第二个“相”,互相。)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互相。)拨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动,动词)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名词)重添酒回灯重开宴(重新,副词)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副词)又闻此语重唧唧(更加,副词)声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名词)忽闻水上琵琶声(声音,名词)6、文言虚词于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向,介词)转徙于江湖间(在,介词)第三课时六、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

9、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商妇怨2)读P53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谪官恨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

10、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u,勾)留江上别离情。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

11、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

12、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第四课时七、整合小结,强化感受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八、板书设计琵 琶 行(并序)琵琶女白居易京倡京官商妇音乐谪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九、作业基础巩固部分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