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14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904136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1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1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1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1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1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1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四川省达州市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答题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第卷(选择题 50分)本卷共25小题,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这首诗歌反映了梭伦( )。大权独揽,个人至上 崇尚正义和法制超越贵族、平民的集团私利 制定、执行“不偏不倚”的政策A.BCD2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公民大会 “四百人会议” 陪审员A、 B、 C、

2、D、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4. 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B.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C.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 D.变法措施得当,未给秦国带来消极影响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统一北方 D.阶级矛盾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 ) A

3、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7.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8.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9. 王安石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10. 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介甫文章节义

4、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 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 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11. 卡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卡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12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5、)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 B. C. D.13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在教义方面的共同点有( ) 信仰得救 圣经是最高权威 通过教士等神职人员得救 信徒人人可以成为祭司A. B. C. D.14. 奥斯曼素丹在埃及征税主要是通过包税制的形式实行,包税人在包税区内享有的权力包括( )征税权 铸币权 土地所有权 军队统率权A. B. C. D.15.阿里政权建立前,埃及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有( ) A反对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C反对资产阶级统治 D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16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写到:“(俄国人意识到)当我们

6、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前进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掩盖了俄国存在的问题 B.欧洲稳步前进的动力是制度和技术的创新C.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是俄国停步不前的最大阻力 D.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是俄欧差距的反映17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

7、.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18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 A.对立统一 B.失之偏颇 C.相互矛盾 D.继承和发展19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20下列

8、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存在着土耳其、英国和马木路克三股势力B日本倒幕派联合外来势力推翻了幕府统治C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展开的 D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21下列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在政府开放的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B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C日本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D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22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 ) A严复 B郑观应 C

9、康有为 D王韬2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24“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这

10、则有关戊戌变法的材料( )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25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第卷(非选择题 共50分)本卷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

11、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

12、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请同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6分)(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 “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3分)(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分)(4)这三次改革都有哪些共同的成效?(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