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仿真试题(一)(无答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95868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仿真试题(一)(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仿真试题(一)(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仿真试题(一)(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仿真试题(一)(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仿真试题(一)(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仿真试题(一)(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仿真试题(一)(无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安徽省舒城县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试题(一)(无答案)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尚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人有三: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把人分为正直、过于刚强和过于柔弱三类。诗经有对“君子”品德之良善、神态之庄重、胸怀之宽广、威仪之显赫的赞叹。春秋时叔孙豹提出著名的“三立”说,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既为士人提出了

2、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先秦诸子从各自学说出发,对人物个性修养或境界进行品评。孔子重视“知人”,根据德行修养将人物分为“中行”“狂者”“狷者”“乡愿”四等,强调“听其言观其行”。孟子提出通过眼神观察人品邪正的品鉴方法,主张了解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先秦时代还诞生了与人物品评密切相关的谥法和相人术。谥法是指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种制度。谥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历代沿用,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提请求,然后由礼官依死者生平功过,按谥法议谥,最

3、后呈报皇帝定夺,下诏赐谥。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自行命谥,称私谥。谥法可以看作一种制度化、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人物品评,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区别尊卑、惩恶扬善,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典”,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形态、音声大小、毛发颜色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凹凸等体貌特征,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贵贱贫富寿夭等的一种方术。相人术虽长期处于民间地位,受到质疑批判不少,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就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而言,相人术与人物品评都是从人物仪容、举止等外在表征出发,探究人物内在品质或未来命运。而相人术是预知人物的富贵寿夭,人物品评是体

4、察人物的德性才能。汉魏人物品评的兴盛,与当时流行的相人术不无关系。 汉代以来,官方主要以“察举”“征辟”方式发现、选拔和任用人才。这就使人物品评与厚风俗及现实政治有密切联系,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汉代不少歌谣谚语涉及人物品评,足见风气之盛。曹魏政权继承曹操以才用人思想,制定“九品中正制”,在各州或郡县设置大、小中正官品评人才。这样,如何分析考察人物的才能并划分等级、予以任用就成为现实政治问题。随着门阀士族势力扩张,九品中正制逐渐沦为形式,人物品评的政治意味慢慢淡化,而对人物才情风貌的审美品评发展起来了。世说新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审美性人物品评的状况,堪称审美性人物品评的渊薮;审美性人物品评

5、大体包括“才情、思理、放达、容貌”四个方面。魏晋人的审美品评与原先政治性的品评相比,不是诉之理智分析,而是诉之直观、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这种转变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诗品、画品、书品、棋品、曲品等一系列著作。 (摘编自陈斐古代人物品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物品评上,孔孟都注重人品修养;在鉴评人物途径上,孔子强调“听其言观其行”, 重视“知人”,而孟子提出观察眼神的品鉴方法,主张“知人论世”。B贵族、大臣的谥号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提请求,再由礼官按谥法议谥,报皇 帝定夺赐谥;士大夫则由亲族、门生、故吏自行私谥。C相人术与人物品评有

6、相同点,从人物仪容、举止等外在表征来探究人物内在品质或未来命 运。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预知富贵寿夭,而后者是体察德性才能。D汉代以来,人物品评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主要是因为官方以“察举”“征辟”方式发现、 选拔和任用人才,不少歌谣谚语涉及人物品评的兴盛风气也是原因之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中的三类人和诗经中对“君子”的赞叹以及叔孙豹的“三立”说,这些内容 既是士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B谥法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被认为在特 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的人物品评,目的在于区别尊卑、惩恶扬善。C世

7、说新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大致从“才情、思理、放达、容貌”四个方面进 行审美性人物品评的状况,堪称审美性人物品评的渊薮。D体现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诗品、画品、书品等一系列著作的产生,重要的原 因是魏晋人的审美品评由理智分析转变成了直观、想象和情感体验的审美品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谥法是指根据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种制度。谥法 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一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B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音声、毛发以及某些特定部位等体貌特征,预测人的吉凶祸 福等的一种方术。虽受诟病,可也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C为了

8、解决分析考察人物的才能并划分等级和任用这一现实政治问题,曹魏政权制定了“九 品中正制”,并在各州或郡县设置了大、小中正官来品评人才。D人物品评对人们见贤思齐有引导作用,对敦厚风俗有积极作用,影响到官员选拔制度,上 升为国家典章制度,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也与人物品评有密切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皮皮皮皮原是村里一个孤身老人的狗。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事没有任何影响。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它,它也不肯离去。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于是它给硬拉到范

9、家,拴在大树上。晚上,皮皮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皮皮说:“皮皮,你吃饭吧,这饭肉多。”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皮皮,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拉拉手吧?”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皮皮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姐姐伸手去摸它的头,皮皮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皮皮安心。它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好皮皮!”姐姐高兴地和它握手。“爸爸妈妈!皮皮愿意住在我们家了!”爸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皮皮握手。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皮皮?我

10、们明天吃什么?”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过了十多天,皮皮情绪显然已有好转。有一天,皮皮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却忽然往山下城里跑去了。它要去解开一个谜。黄昏时它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它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这里是孤身老人和皮皮的旧住处。主人是回到这里来了罢?怎么还听不见皮皮的哭声呢?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皮皮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它。它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这时它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姐弟俩很难过,傻皮皮!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

11、!你一定会回来的吧。他们终于等到了皮皮回来。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它的头,它抵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从此皮皮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回北平去了。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皮皮是不能去的。最后的决定是把它送给T市爱狗的唐伯伯。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里外便听到水声隆隆。车经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皮皮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急遽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

12、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很远。她努力想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皮皮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它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它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皮皮关在花园里。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为了不能再见皮皮,一起哭了一场。他们听不见皮皮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嗥叫,看不见皮皮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皮皮发疯似地寻找主人。唐伯伯总是试着和他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请你住在我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么,皮皮。”有一天,皮皮又不见了。过了半年

13、,大家早以为它已离开这世界,它竟又回到唐家。它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它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尽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但后来它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霍中高三语文 第4页 (共10页)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小狗以人的心理,细腻地描摹小狗皮皮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真 切地感受到小狗内心复杂的情感。B.皮皮去城里的旧住处守候旧主人,最后又回到范家,只是因为它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 饥渴疲累,这让读者看到了它的

14、痛苦和无奈。C.去到唐家后,皮皮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它并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饭,这反映了皮皮对新主 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忠诚。D.文章以皮皮第一次丧家的哀号开篇,又以它第二次丧家的哀号结束,首尾呼应,对小狗被无 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5.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6.著名作家孙犁评价皮皮:“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内涵是人性的呼喊。”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严怪愚大写的新闻人严怪愚,民国八大名记者之一。他只做了短短十几年的记者,却留下了500多万字的新闻、文学作品,这

15、在没有电脑的时代绝对是一种奇迹。严怪愚出生于湖南邵阳,原名严正,进入新闻圈才取了个严怪愚的笔名。1930年严怪愚考上湖南大学中文系,做校医的父亲极力反对他学中文,逼着他学热门的经济,开学不久,他即转入经济系。然而,严怪愚人在经济系,心却始终在文学上。他阅读广博、才华横溢,在校期间就出版了百感交集一书。严怪愚性情旷达,不拘小节。他嗓子好,会唱歌,一般的乐器都会弄几下。大学期间经常抱一把旧琵琶,在校园里边走边弹边唱,全不顾别人异样的眼神。严怪愚不善理财,钱在手中经常留不住,没有钱就四处赊欠,校园四周的小摊小贩,他都欠过钱,不过,他从不赖账,稿费一到,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还款。只是由于习惯性的豪放,往往旧账尚未还清,新债又欠上了。在毕业前的纪念照上,他幽默地写道:“一缕青烟归去也,麓山处处有麻纱。”麻纱,是湘方言,即“麻烦”的意思。具体到严怪愚,当然是指所欠的账。然而,作为新闻人,严怪愚绝对是第一流的。他不但新闻嗅觉敏锐,而且刚正不阿,敢于坚守自己的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