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83702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桥之美学情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让学生

2、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依据教学目标1、2、3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1、 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桥是充满魅力

3、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1、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2、释义:见注解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

4、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明确:

5、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四、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

6、,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五、课后反思: 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