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75065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

2、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探究新知:一、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

3、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三、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四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1. 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是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2. 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入胜。4. 徐庶把诸葛亮比

5、作“卧龙”,说明了什么?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5. 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6. 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7. 巧妙延伸,感悟人物风采。(1) 看来,不同的版本还能触类旁通,通过小说和史籍的对比阅读,我们还

6、有了对人物的很多新发现。读了隆中对,又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练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引导学生的个性评价,鼓励多角度,同时训练口头表达的精练顺畅。(2) 同学们谈感受。学生可能谈到的内容:智慧谋略方面,悲剧命运方面,忠心耿耿方面,镇定兼具温情方面,传说中神奇的方面等等。(3)教师小结。每个人眼中的诸葛亮都是各具风采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搜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更好地认识他,使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更加丰满。效果检测:课堂小结: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

7、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隆中对陈寿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隆中对策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教学后记:隆中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前面已经学习了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面还要学习出师表。考虑到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利于初三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思路,总体来说效果很好。有七、八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我有意识的把教学设计进行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本教学设计有不足之处;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再认真设计启发性的引导语政德才能立得稳、立得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政德”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立政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