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74936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新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1.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发源于什么流域? 2.距今约7 0006 000年这些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分别是谁?他们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自读课本,找出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1.发展:大约20 000年前,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 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2.意义: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 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后来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对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 3.影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的饲养也开始出现,促进了人口的繁衍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4.评价: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 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人工栽培,粟,家猪,农作物种植,原始农业,二、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 自读课本,找出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和生产生活 特征。,约6 000,水稻,半地穴式圆形,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业生产 (一)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一带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金珠子”。

3、 (二)水稻作为全球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材料二 房屋建筑 课堂展示:(1)根据材料一,请说出我国较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原始农耕居民的主要代表。他们种植农作物主要采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 合作交流:(2)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房屋样式的名称是什么?分别是哪一流域的房屋样式? 师生互动:(3)农业生产和房屋建筑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有何影响? 第(1)问通过关键词“小米”“水稻”结合所学知识来作答。第(2)问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图一为干栏式房屋,图二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第(3)问考查农业生产对人类定居生活的影响。,尝试解答:(1)半坡

4、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骨耜等。 (2)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3)使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过上了定居生活。,比较河姆渡聚落与半坡聚落,相同点:生产以农业为主,生活是盖房定居,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农耕文明的特征。 不同点:房屋的结构不同,种植农作物不同,干栏式、水稻。半地穴式、粟。 原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技巧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读问题,明确设问要求。一要审题目中的求答项,明白问什么;二要审限定项,确定该题的时间、空间、数量、程度等。 第二步,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在阅读材料时,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的核心内容。 第三步,扣教材,正确解答问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在上述两步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正确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