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3月联考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74932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3月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3月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3月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3月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3月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3月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3月联考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浙江省温州市2017届九年级语文3月联考试题亲爱的同学: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发挥出最佳水平。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全卷共6页,有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含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3.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祝你成功!一、语文知识积累(28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故乡的唢呐是斑ln( )多姿

2、的。像一阵暖风掠过寂寞的田野,像一团炽焰燃遍漫漫荒原,像一只骅犁豁开黄土地板结的肌肤。节日的唢呐,是胸tng( )压抑了一整年郁闷的喷yng( )。节日的唢呐,吹出了铜质的月光和天籁,那么柔软、甜美。那些风中摇曳的高ling( ),是唢呐的声音染红的吗?2、古诗文名句默写(12分)(1)、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 泊秦淮)(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 醉花阴)(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5)、子曰:“ ,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6)、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 ”,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

3、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7)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以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描写兄弟分离的凄苦情态的诗句是: , 。(8)温籍作家王手的作品曾四次进入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曾有人问他何以文思泉涌?他用宋代哲人朱熹在观书有感的诗句“ ? ”给予了巧妙的答复。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6分)(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名著阅读。(6分)(1)水浒中绰号是人物性格或特征最为简明的符号,杨志因为脸上有一巴掌大小的褐色色素沉着斑,故名为“ ”。鲁智深叫“花和尚”是因为 ,从“醉打山门

4、”一事可见这一点;宋江叫“及时雨”,是因为他重情重义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从 一事中可见这一点。(3分)(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曾说:“老舍的作品,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美与丑。”请仿照示例,从骆驼祥子一书中再选一位人物介绍。(3分)示例:小福子牺牲自己,承担养活全家的重任-她很无私。 二现代文阅读(30分)(一)(14分)遥远的自然韩少功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

5、人感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他们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热爱一次。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氧吧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漓的感觉;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但是,如果

6、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但都市中的文明人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一个型号下的产品总是严格雷同和大量重复。严格雷同就是技术高精度的标志,大量重复就是规模经济的特征。第一千个甲型电话机必定是还是甲型,第一万辆乙型汽车必定还是乙型,它们在本质上以个异为大忌,只有在成为稀有古董以

7、后,以同类产品的大面积废弃为代价,才会成为某种怀旧符号。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毫无疑问,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它甚至没有遗传的机能,较之于动物的生死和植物的枯荣,缺乏生生不息的恒向和恒力。一棵路边的野草,可以展示来自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前的容貌,而可怜的电话机或者汽车却身前身后两茫茫,哪怕是最新品牌,也只有近乎昙花一现的生命。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

8、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取老家的一只电器零件入怀?在全人类各民族所共有的心理逻辑之下,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这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在人们身陷其中的世俗生活中,文明意味着财富的创造,也意味着财富的秩序和规则。不论是个人占有还是集团占有,任何楼宇、机器、衣装、食品一开始就是物各有主,冷冷地阻止着权限之外的人僭用,还有精神上的亲近和进入。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

9、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比如局部地沦为庄园或者笼鸟,但这种染指毕竟极其有限;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任何世俗的得失在自然面前都微不足道。古人已经体会到这一点,才有“山水无常届,闲者是主人”一说,才有“山可镇俗,水可涤妄”一说。这些朴素的心理经验,无非

10、是指大自然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慷慨接纳,几乎就是共和制的政治伦理课,指示着人们对世俗的超越,最容易在人们心中轰然洞开一片万物与我一体的阔大生命境界。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自然中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生物链的存在则意味着,自然的本质不过是千万张欲望的嘴,无情相食,你死我活。敦厚如老牛也好,卑微如小草也好,每一种生物其实都没有含糊的时候,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的存在的前提。即便在万籁俱寂的草地之下也永远进行着这种轰轰烈烈的战争。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

11、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正是敏感到文明的隐疾,才把自然变成了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文明符号,借以支撑自己对文明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以及自我改进。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5、 你认为第段的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6、 从全文来看,城市人投奔自然是想要寻找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7、文章第段为什么要提及自然的残酷?(4分)8、为什么作者说自然是“遥远的”?请简要分析。(4分)(二)(16分)雪夜【法国】莫泊桑 黄昏时分,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天的雪,

12、终于渐下渐止。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仿佛凝固了,一切生命都悄悄进入了梦乡。或近或远的山谷、平川、树林、村落在雪光的映照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雪后初霁的夜晚,万籁俱寂,了无生气。蓦地,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冲破这寒夜的寂静。那叫声,如泣如诉,若怒若怨,听来令人毛骨悚然!喔,是那条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篱畔哀叹自己的身世,还是在倾诉人类的寡情?漫无涯际的旷野平畴,在白雪的覆压下蜷缩起身子,好像连挣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样子。那遍地的萋萋芳草、匆匆来去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无迹可寻,只有那几棵百年老树,依旧伸展着槎牙的秃枝,像是鬼影幢幢,又像那白骨森森,给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几分悲凉、凄清。茫茫

13、太空,黯然无语地注视着下界,越发显出它的莫测高深。雪层背后,月亮露出了灰白色的脸庞,把冷冷的光洒向人间,使人更感到寒气袭人;和她做伴的,惟有寥寥的几点寒星,致使她也不免感叹这寒夜的落寞和凄冷。看,她的眼神是那样忧伤,她的步履又是那样的迟缓!渐渐地,月儿终于到达她行程的终点,悄然隐没在旷野的边缘,剩下的只是一片青灰色的回光在天际荡漾。少顷,又见那神秘的鱼白色开始从东方蔓延,像撒开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寒意更浓了。枝头的积雪都已在不知不觉间凝成了水晶般的冰凌。啊,美景如画的夜晚,却是小鸟们恐怖颤栗、备受煎熬的时光。它们的羽毛沾湿了,小脚冻僵了;刺骨的寒风在林间往来驰突,肆虐逞威,把它们可怜

14、的窝巢刮得左摇右晃;困倦的双眼刚刚合上,一阵阵寒冷又把它们惊醒;只是瑟瑟索索地颤着身子,打着寒噤,忧郁地注视着漫天洁白的原野,期待那漫漫未央的长夜早到尽头,换来一个充满希望之光的黎明。【阅读提示】: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文写于19世纪末期,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9、请用文中原话概括文章到底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2分)10、作者在这雪夜中都描写了哪些具体景色?(3分)1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他们的作用。(任选一题作答,2分)(1)漫无涯际的旷野平畴,在白雪的覆盖下蜷缩起身子,好像连挣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样子。(2)少顷,又见那神秘的鱼白色开始从东方蔓延,像撒开的一幅轻柔的纱幕笼罩住整个大地。12、阅读莫泊桑雪夜的第四段和以下鲁迅雪中的片段,说说两者写作方法和情感的不同处。(4分)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13、作者在结尾处运用了小鸟这样的意象,有什么作用?(5分)三、 古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