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2赤壁赋 课件(28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70803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2赤壁赋   课件(28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2赤壁赋   课件(28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2赤壁赋   课件(28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2赤壁赋   课件(28张)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2赤壁赋   课件(28张)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2赤壁赋 课件(28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2赤壁赋 课件(28张)(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 赤壁赋,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熟记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分析“以文为赋”的行文方式,能说出苏轼个人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学习“主客问答”的赋体写法,鉴赏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3.分析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并提炼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多才多艺,在诗、散文、书法和绘画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

2、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他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位列“苏黄米蔡”之首,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写作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学习目标,走

3、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7.特殊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结构后置) (5)寄蜉蝣于天地(介宾结构后置) (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8.熟语积累 (1)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2)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3)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5)旌旗蔽空: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6)横槊赋诗:横握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7)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8)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9

5、.名句填空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

6、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归纳概括主要结构。 提示:(第1、2段)记叙夜游赤壁所见之美、所感之快、所闻之妙,引出下文主客问答。(第3段)主客问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暂,英雄难觅;长江无穷,自然永恒(悲观消沉的人生观)。(第4段)主客问答(之二):物与我皆无尽也,何羡之有;清风明月用之不竭为我共食,其乐融融(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2.第2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要“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是什么? 提示: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

7、,当年声威赫赫,也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 4.第4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提示:主要写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举例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 提示:本文具有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 2.如何理解主人回答客人

8、的话? 提示:主人回答客人的话是本篇赋的主旨。它实际上是苏轼在政治上失意,遭到贬谪之后心情的反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是:苏轼不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遭到贬谪后就在作品中充满伤感愁苦和牢骚不平之意,而是毫不在意,依旧潇洒自如;在政治上也不颓废悲观,甚至还能为老百姓办一些好事。其消极的一面是: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容易倾向苟安。不过就这篇作品而言,主要还是反映了苏轼受打击后不灰心的旷达胸怀。,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提示: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

9、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是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 试分析本文的情和景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观点:这篇散文赋以作者游览赤壁为线索,将不同的景色和意境贯串起来,融为一体。 首先写夜游之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令人顿觉胸襟开阔,兴致盎然。在清风明月、白露水光之中乘一叶扁舟,凌驾于万顷碧波之上,真好像列子乘风前行,不知飘到哪里才能停止,又宛如羽化登仙,飘飘然像离开人世,超然独立而飞升到仙境。良辰美景,何其乐也!然而

10、客人伴奏的低沉的箫声与作者悲凉的心境产生了共鸣。寄情山水并不能完全医治作者心灵的创伤,也无法掩盖其内心深处的苦闷。,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作者接着通过客人之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盛衰兴亡、倏忽即逝的历史画卷,表达出对曹操一世英豪的仰慕,同时又为他的功绩迅速被人遗忘而叹惜。于是,自身渺小、人生短暂而长江无穷的悲感便油然而生,从而将人生无常、功名难就的感伤情绪推向了顶峰。 最后写令人伤心千古的悲哀终于得到了解脱,由悲生悟:世间万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月亮一样。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世上万物转瞬即逝,一去不返,因而不必为荣辱得失而苦恼;如果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人类,又都是永存的。在美好理想与可

11、悲现实的矛盾面前,作者终于从老庄的处世哲学中找到了出路,表现了作者在人生坎坷、政治失意后对世事采取的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态度。作者思想得到解脱之后,便重回超然之乐中来,与开头相呼应,全文也戛然而止,耐人寻味。,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构思缜密,写景、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景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暗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和“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12、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江上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

13、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抒胸中块垒。这是一段为大家所熟知的文坛掌故。请你从新的思考角度出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来抒写自己对赤壁中的苏轼的理解。 创意激活 “从新的思考角度出发”,就要注意立意的个性化、材料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要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大家熟知的这一材料,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对课本中的内容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表达自己对苏轼的认知与深刻的感悟,写出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等。

14、,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 苏轼的赤壁 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滔滔江水,他陷入了沉思。,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

15、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他,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个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赤壁赋那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的,赤壁记载了苏东坡被贬后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人生的旷达与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赤壁也因苏东坡而光芒四射,名传千古。 赤壁啊,只属于苏轼。,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

16、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千古流传,历久而不衰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忘记与铭记、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 提示: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