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政 治(广东专版)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必修3课件 第5课 文 化 创 新(共27张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61156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政 治(广东专版)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必修3课件 第5课 文  化  创  新(共27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5届高考政 治(广东专版)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必修3课件 第5课 文  化  创  新(共27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5届高考政 治(广东专版)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必修3课件 第5课 文  化  创  新(共27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5届高考政 治(广东专版)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必修3课件 第5课 文  化  创  新(共27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5届高考政 治(广东专版)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必修3课件 第5课 文  化  创  新(共27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政 治(广东专版)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必修3课件 第5课 文 化 创 新(共27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政 治(广东专版)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必修3课件 第5课 文 化 创 新(共27张ppt)(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课 文 化 创 新,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1正确理解文化创新的含义 (1)从横向看,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从纵向看,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些都是文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后者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无论是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还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全面理解文化创新,2正确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化创新是在变革对象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社会

2、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3正确理解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

3、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2)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创新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1近日,河北省摄影家协会“走基层摄影惠民”活动在任丘启动。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活动的开展是基于(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文化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A B C D,过关训练,解析:“走基层”强调了要参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故正确

4、;错误,颠倒了二者的关系;错误,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答案:B,2(2013黄冈模拟)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调动起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喜人景象,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造者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发展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文化生活基本需求 A B C D,解析: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说明文化创造者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文化发展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广大人民需求,故符合

5、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错误;与材料无关,舍弃。 答案:D,3(2013南通模拟)书法家孙伯翔因其在魏碑理论和创作方面独树一帜,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究其原因在于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灵感,并将魏碑风骨般的人格魅力带入书法创作的实践中。可见(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文化创新必须反对“守旧主义”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A B C D,解析:材料强调书法家孙伯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实现了书法创新,故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社会实践,也没有涉及“守旧主义”,与题意不符,不选。 答案:D,注意区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

6、径的不同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角度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二是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角度讲,要吸收、借鉴与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深入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4(2013绍兴模拟)购买席卷海外的音乐飓风The Voice版权,一改过去部分电视选秀节目以毒舌、炒作、绯闻为卖点,以振兴乐坛、培养巨星为己任,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唯一宗旨,顶级导师坐镇“相马”,“历史性”的节目制播分离2012年7月,浙江卫视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一经开播,便在“

7、限娱令”之后音乐选秀热度骤降下刮起旋风。中国好声音获得成功的奥秘在于( ),过关训练,发挥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坚持正确的方向,发挥优秀文化节目的育人功能 汲取外来成果并对传统节目先继承后创新发展 对传统的文化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 A B C 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购买版权”和“一改过去宗旨”方面及“制播分离”方面信息,可知中国好声音坚持了正确方向,发挥了优秀文化的作用,并对传统节目进行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C项正确;无论中国好声音还是传统选秀节目,都借助大众传媒,不选;继承与发展是同一问题的两方面,“先”“后”说法错误。 答案:C,5当前,大部分国人在对圣诞文化一无所

8、知的情况下,却在“圣诞节”狂欢,漫画中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解析:从漫画可以看出,在对圣诞节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而狂欢,实际上是对外来文化的一种片面认识,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是十分有害的;错误,应排除;则从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两个角度指出了文化创新的要求。 答案:B,要抵制外民族文化 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要正确对待外民族文化 要完全吸收各民族文化 A B C D,6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

9、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解析:“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说明中山陵的建筑是一种文化创新;既研究了中国古代皇陵,又借鉴了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说明实现文化的创新要博采众长,故C项符合题目的要求;A、B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基础”说法错误。 答案:C,易错点1: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误区指正: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创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纠错训练1:“恶搞”是当前电影创作的重要手段和形式,批评者普遍认为胡编乱造的恶搞影片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票房业绩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文化作品就是现实生活

10、B文化创作不能脱离社会实践 C不能以获奖与否作为评价文化作品的标准 D中西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解析:“胡编乱造的恶搞”没有处理好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A项观点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易错点2: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矛盾的。,误区指正:二者是可以统一的。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合作、共处。,纠错训练2: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 ) A是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 B全

11、面吸收了外来文化 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D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解析: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项中的“源泉”、B项中的“全面吸收”错误;D项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答案:C,易错点3: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抵制。,误区指正:这是错误的。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应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纠错训练3: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一代文化先驱,正是吸纳和借助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科学思想,才建构了他们的现代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启示我们,文化要发展就应该( ) A弃古学西 B兼容并收,海纳百川 C大胆否定 D吸纳和借助西方一切文化,解析:一代文化先驱吸纳和借助西方文化,建构了现代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说明通过兼容并收、海纳百川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A、C、D三项都没有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学西但不需弃古,应该坚持扬弃,有肯定也有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