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组织和器官(上)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859566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系统组织和器官(上)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免疫系统组织和器官(上)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免疫系统组织和器官(上)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免疫系统组织和器官(上)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免疫系统组织和器官(上)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系统组织和器官(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系统组织和器官(上)(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免疫系统,1、呼吸系统 2、消化系统 3、血液循环系统 4、神经系统 5、骨骼运动系统 6、生殖系统 7、泌尿系统 8、内分泌系统,9、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机体不可或缺的生理系统之一,免疫系统: 主宰和执行机体的免疫功能的机构,是机体发生免疫应 答的物质基础。,免疫系统功能:,免疫防御: 识别和清除进入机体的抗原,包括病原生物、异体细胞和异体大分子; 免疫监视: 识别和清除体内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稳定: 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本章内容:,第一节 免疫器官 第二节 免疫细胞,本

2、章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 各免疫器官的功能 免疫细胞的种类及其免疫功能,第一节 免疫器官,免疫器官的分类,一)骨髓( Bone Marrow ): 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各类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一、中枢免疫器官,1、结构组成: 位于骨髓腔中,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活 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 和血窦组成。基质细胞主要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 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由基质细胞及其分 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GM-CSF等) 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造血诱导微环境(HIM)。,1)造血: 造血干细胞 ( he

3、mopoietic stem cell, HSC )完成 骨髓的基质细胞 + 细胞因子 + 细胞外基质 造血诱导微环境 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 发生各类血细胞、免疫细胞,2、骨髓的功能,造血干细胞的分化谱系,2) 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3)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可缓慢持久地产生抗体,是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4)当骨髓功能缺陷时,可导致造血和免疫功能缺陷,二)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位于胸腔纵隔上部、胸骨后方。,出现于胚胎第9周,20周发育成熟,最早的免疫器官。 新生儿15-20g,相对较大; 青春期最大,可达30-40g; 性成熟后逐渐萎缩退化,胸腺细胞减少,间质细胞增多,

4、含大量脂肪细胞; 老年胸腺萎缩,被脂肪组织替代,导致细胞免疫力低下, 易发生感染和肿瘤。,胸腺的的大小和结构随年龄变化:,胸腺的外观及位置,1、 胸腺的结构,分为左右两叶,胸腺细胞,赫氏小体 胸腺的重要特征,退变聚集的上皮细胞呈 同心圆状包绕排列而成,功能不明。,2、胸腺微环境 胸腺基质细胞形成了胸腺微环境,可影响胸腺内 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微环境构成: (1)胸腺上皮细胞、 M 、DC、成纤维细胞; (2)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蛋白)。,3、胸腺的功能,前T细胞,进入胸腺皮质,大部分凋亡(95%),趋化因子,髓质(5%),外周免疫器官特定的胸腺依赖区(1%),T细胞

5、亚群(具不同功能),1)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5%进入胸腺髓质,大部分在胸腺内凋亡,2)产生胸腺激素 胸腺上皮细胞能产生多种肽类激素,包括:胸腺血清因子、胸腺素、胸腺生成素和胸腺体液因子等。 作用: 前T细胞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 增强或调节外周成熟T细胞的功能,3)可促进肥大细胞发育,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维持自身 的免疫稳定性。,4)屏障作用: 皮质内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可阻止 血液中大分子物质进入皮质,称血-胸腺屏障。 可维 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从而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三)法氏囊 / 腔上囊(Bursa of Fabricius),鸟类特有初级淋巴器官,位于泄殖腔背侧的囊状

6、组织。 是B细胞发育成熟场所,切除后不能再产生抗体。 鸟类性成熟后,法氏囊退化消失。,法氏囊,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一)淋巴结(LN),淋巴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呈豆形,成群分布于肠系膜、肺门、腹股沟、腋下、颈部等淋巴回流的通路上。,1、淋巴结的结构:,淋巴结表面有被膜,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过被膜通入被膜下淋巴窦。被膜伸入实质形成小梁。淋巴结一侧凹陷为门部,有血管、神经和输出淋巴管在此进出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浅皮质区大量B细胞聚集成淋巴滤泡(淋巴小结)。未受 抗原刺激时,不含生发中心,称初级淋巴滤泡(小结), 为静息的初始B细胞。刺激后,

7、出现生发中心(GC体 液免疫应答过程中B细胞大量增殖、选择、死亡的场所), 称次级淋巴小结,含大量受Ag刺激后增殖分化的B淋巴母 细胞,可转移至髓质,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淋巴小结,深皮质区有很多内皮细胞组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CV), 也称高内皮小静脉(HEV),淋巴细胞可通过HEV从血流 中迁移入淋巴组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 高内皮小静脉(HEV):,2、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的T 、B 细胞定居的场所: T细胞占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总数的75%,B细胞占25%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体液免疫:B细胞受刺激活化后,高速分化增殖,形成 生发中心,生成大量的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细胞免疫

8、:T细胞也可在淋巴结内分化增殖为致敏淋巴 细胞,产生免疫学效应(淋巴结内及全身)。 不管发生哪类免疫应答,都会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经由HEV); 4)过滤作用: 淋巴窦中M的对侵入机体的病原体等有害物质有过滤 和净化作用,淋巴结对细菌的清除率可达99.5%。,二)脾脏,1、脾脏的结构,位于腹腔左上方,是胚胎期的造血器官,骨髓开始造血 后,即成为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具吞噬、清理作用),门,2、脾脏的功能(免疫功能),1)T、B细胞定居的场所 成熟的B细胞占总数的60%,T细胞占40% 2)产生免疫应答 主要对血源性抗原起免疫应答,产生效应T细胞和浆细 胞,是产生抗

9、体的主要器官。体液免疫应答时,脾小结 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 3)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4)合成补体(C5、C8)与备解素(P因子)等效应分子 5)胚胎期造血干细胞增生分化的场所,骨髓造血后,只在 严重缺血时才恢复造血功能。,6)血液贮存: 可储存约40ml血液,剧烈运动或大失血时被膜和小梁 内平滑肌收缩,将其输入血循环。 7)滤过功能 脾索和边缘区含巨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可吞噬清 除病原体、衰老血细胞、免疫复合物及异物等,对体 内约90%以上的循环血液起过滤作用。,三)其它外周免疫组织,1、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粘膜免疫系统, 弥散的粘膜淋巴组织 具有一定结构的

10、粘膜淋巴滤泡,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 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 化淋巴组织(如:扁挑体、阑尾等)。 人体粘膜表面积约400M2,约50%淋巴组织存在于粘膜 系统,是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1)类型:,2)成员: 肠相关淋巴组织 鼻相关淋巴组织 支气管淋巴组织,A、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派氏集合淋巴结/皮尔氏体(含M细胞),淋巴小结(淋巴滤泡),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固有层中弥散的淋巴细胞等, 结构组成, 作用: 抵御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肠相关淋巴组织构成,位于派氏小结上方的M细胞从小肠腔内吞饮外来抗原 颗粒,在细胞内形成吞饮小

11、体。吞饮小体穿过M细 胞,在其另一侧排出,传递给小结内的巨噬细胞或者 树突细胞,由它们活化Th细胞。Th细胞辅助B细胞活 化并分泌IgA抗体,经小肠绒毛细胞以分泌型IgA的形 式分泌于小肠粘膜的表面。,M细胞(膜上皮细胞 /微皱褶细胞 ): 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顶部胞质较薄,核位于基底部,基 底部质膜内陷成穹隆,内含多个淋巴细胞、M和DC。,派氏小结(皮尔氏体)接受外来抗原和免疫应答的机制 M细胞介导,肠 道 淋 巴 系 统 免 疫 应 答,肠腔内,小肠绒毛细胞,B、鼻相关淋巴组织 包括咽/腭/舌扁桃体及鼻后部其他淋巴组织,可抵御经空 气传播的微生物感染。 C、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主要分布于各

12、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结构与派氏集合淋 巴结相似。,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产生Ig(主要为SIgA),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调节免疫应答(通过效应T细胞) 黏膜淋巴细胞定向迁移 参与局部免疫耐受(产生免疫抑制细胞因子),2、皮肤相关淋巴组织(SALT):皮肤免疫系统 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中均有免疫细胞存在。,三、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1、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的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进行定居,称淋巴细胞归巢。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淋巴细胞特异性归巢受体 识别结合血管内皮细胞(HEV) 配体(地址素) 淋巴细胞黏附于HEV 迁移至淋巴结中,简单过程:,2、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称为 淋巴细胞再循环。,脾动脉,脾静脉,淋巴再循环意义, 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 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利 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通过再循环,增加了T、B与抗原及APC接触机会,有利 于引起免疫应答; 输入抗原信息,输出效应物质(免疫细胞,抗体、细胞因 子等免疫分子) 增强整体免疫功能 使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成为有机的整体 传递信息并动员全身各处免疫组织和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